□张一帆 吴越
文旅部印发的《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中指出,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对于扎实做好非遗的系统性保护,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拥有天然的契合点,这不仅体现了文旅融合的内在要求,更是其核心内容所在。目前,石家庄的各个县域对非遗与旅游融合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在实际操作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从2024年石家庄市文旅局修订的《石家庄市文化和旅游“十四五”发展规划》中可以看出,近年来石家庄市各县(市、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入挖掘本地非遗文化资源,推动“非遗+”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各县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富有成效。长城、正定古城文物保护全面加强,行唐故郡遗址2017年入选“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中山古城遗址、正定古城、行唐故郡遗址、藁城台西遗址、赵州桥等科学保护水平提高。另一方面,在文旅产业发展过程中,部分地区敢于创新,先行先试,形成了独特的旅游发展模式,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比如,平山县依托中山古城遗址,大力推进“战国中山文化+文化产品+中山旅游+文化经济”的体系化融合发展,高质量建设中山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实现了从遗址保护到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转变。井陉陶瓷水镇、鹿泉土门关驿道小镇深挖古驿道、古村落历史文化,创新旅游业态,实现了从传统村落到乡村旅游小镇的转变。
尽管石家庄县域“非遗+”文化旅游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一是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面临困难。一些非遗项目因缺乏传承人和资金支持而面临失传的风险。同时,一些非遗传承人年龄偏大,技艺传承面临断层问题。二是县域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尚不完善。一些县(市、区)的旅游交通、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尚不完善,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三是旅游产品的创新和市场推广力度不足。一些县(市、区)在开发旅游产品时缺乏创新意识和市场导向思维,导致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力不足。同时,市场推广力度不足也限制了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因此,未来应继续加大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创新旅游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强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推动县域“非遗+”文化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
非遗+新业态,更深层次激发以文塑旅
非遗+主题游,将非遗元素深度融合至各类景区、度假区以及乡村旅游点中,开辟出丰富多样的主题旅游新业态,包括富有教育意义的红色旅游、注重身心平衡的康养旅游,以及探索自然与文化的生态旅游等。让游客在旅途中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提供新鲜独特的体验视角。
非遗+数字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与多媒体平台,对非遗项目进行数字化呈现与互动化改造,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高科技手段,让古老的非遗技艺“活”起来,使游客从传统的观赏模式转变为深度的沉浸式体验,从而加深游客对非遗文化的理解与情感联结。
非遗+夜间经济,在旅游饭店和文化热点区利用非遗资源增加夜间活动,如举办夜间市集、光影秀、传统戏剧表演等,丰富夜间旅游内容,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激发县域夜间经济活力。引入与非遗相关的餐饮,推出特色菜肴,满足游客美食需求并传播非遗文化。结合当地民宿,提供融入传统手工艺和非遗故事的特色住宿,为游客打造全方位的文化沉浸之旅。
非遗+多模式,更广范围弘扬以旅彰文
非遗+市集与会展,鼓励旅游企业与非遗传承人合作,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购物节、美食节等活动,开发具有鲜明非遗特色的旅游线路。同时,将非遗元素融入旅游商品设计,推出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并通过电商平台的推广,拓宽非遗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非遗+研学服务,针对学生群体,设计非遗研学旅行项目,通过实地考察、动手实践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非遗背后的历史、技艺和文化价值,培养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非遗+传承人参与,支持非遗保护与旅游经营主体广泛合作,选择适合旅游的非遗项目进行深度开发,提升展示水平和丰富旅游产品。鼓励他们参与旅游产品的研发和服务管理。提高参与度和满意度,使他们成为非遗旅游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
非遗+常态化,可持续性推动文旅融合
非遗+资源深挖,对县域内的非遗资源进行系统性梳理,包括传统手工艺、民俗表演、节庆活动、口头传统等,评估其文化价值、旅游潜力及市场吸引力。创新性地开发非遗旅游产品,如非遗主题民宿、非遗工艺品体验工坊、非遗美食节等,使游客在体验中深入了解非遗文化。
非遗+空间再造,改造现有的非遗工坊、体验馆和传承人工作室,使其成为兼具展示、教育和互动功能的综合性文化空间。通过设置互动演示区和体验教学区,让游客能够亲手操作、亲身参与,深入了解非遗项目的制作流程和背后的故事。例如,可以安排剪纸、陶艺、编织等传统技艺的体验课程,让游客在实践中感受非遗的魅力。
非遗+传承保护,鼓励非遗传承人参与旅游服务,丰富传承方式,通过双向培训,引导其在服务中解释非遗文化。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鼓励社区居民参与非遗资源的保护与传承,通过举办非遗培训班、工作坊等活动,提升居民的文化自信与参与度,同时作为旅游体验的亮点。
非遗与旅游融合,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是新时代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积极探索。县域非遗+旅游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持续升温,可开发出无数增长点与无限可能性,为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新动能。新格局的出现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各地主管部门要在旅游业的细分领域做好文章,尤其要把眼光放长远,把握住旅游日益追求个性化、小众化、舒适感的趋势,乘势而上,力求让“小众旅游”出圈,升级为“精品旅游”。
[基金项目:2024年度石家庄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项目“石家庄县域‘非遗+’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课题编号为sjzkt2408]
(作者单位:张一帆 石家庄学院;吴越 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