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岑
引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众生活需求日益多元化。在“银发时代”全面到来的背景下,人民群众对“老有所养”的需求愈加迫切。医养结合是一种将医疗服务与养老资源相结合、相互补充的创新养老模式。其不仅仅是简单的生活护理服务,还注重提供专业化、科学化的医疗护理服务。推进医养结合需要深入了解不同老年群体的实际需求,链接政策支持与养老资源,突破制度壁垒,从而为老年人创造健康舒适的新生活环境。面对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的时代背景,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通过将健康与医疗深度融合,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同时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进入21世纪,我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传统的“421”倒金字塔式家庭结构正在向“422”家庭结构转变,少子化与老龄化趋势叠加,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例如,年轻人在抚养子女与赡养老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失能失智老人缺乏家庭照料,独居老人引发的空巢现象愈发严重,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模式都面临新的挑战与发展机遇。
现实挑战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发展面临多重制约,主要原因包括行政壁垒、资金不足以及社会力量参与程度较低。首先,行政壁垒限制了医养机构的建设。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涉及多个部门的职能协调,例如民政部门负责审批与医疗管理,卫生部门负责医疗救治,人社部门负责社会保障等。然而,各部门职能存在重叠,责任和权力划分不明确,审查与评估标准差异较大,导致难以实现高效沟通与协作。此外,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仍然面临多头管理的问题,许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要同时接受民政、卫生、街道办事处等多个部门的监管,导致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其次,资金来源的不足是制约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因素。大中型综合医院因养老业务收入较低,参与医养结合服务的积极性不高,而中小型公立医院尽管看到了老年护理市场的潜力,但受限于社会机构财力、地方政府财政困难及国家资金支持政策缺乏等因素,难以提供高质量的医养结合服务。目前,卫生部门和人社部门提供医院资源和医疗保险基金,民政部门提供运营补贴,但这些资金仅能解决医院部分经营费用问题。若医院诊疗业务无法通过医保报销获得足够的资金保障,其经营成本难以补偿。最后,社会力量的参与程度较低也是重要限制因素。虽然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医养融合发展,但由于缺乏明确的操作标准和机制,实施过程中存在混乱。健康院的投资回报率远低于公立医院,导致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较低。同时,公立医院过于依赖国家财政资金,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分析显示,社会资本参与医养结合的PPP模式服务标准不完善、风险与收益分配不合理、公立医院与民营机构之间的机制对接不畅,这些问题共同制约了社会资本的介入,使医养结合模式在资金和医疗人才方面面临严峻挑战。
实践路径
把握正确方向,完善顶层设计。在推动医养结合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为克服医疗机构发展医养结合资金不足的问题,制定了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优惠政策。但实践中,社会资本与医院单位在收入分配、人员管理等方面易出现矛盾,这对养老服务的稳定发展形成阻碍。地方政府需加强信息共享,建立职能清晰、协同高效的管理机制,优化政策导向,制定具体的指导文件和实施细则,以应对医养结合实践中的新问题,确保养老服务朝着规范化、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在政策支持方面,通过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和引入产业投资基金,提升服务质量,推动医养结合的高质量发展。此外,研发推广中医医养结合项目,强化人才培养与学科融合,并通过优化知识普及过程,推动中医医养结合的全面发展。
构建合作机制,提升资源利用率。医院与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之间的协作机制亟待完善。
可基于不同等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与运营特点分级推进:三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完善服务体系,一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或护理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优化家庭医生考核与支付机制,通过协商定价或市场化定价提高家庭医生收入水平。养老机构可加强与政府、医疗机构和社会组织的联系,拓展资源渠道,优先利用优质资源,提升整体关系资本,推动高效合作网络的构建。
推动智慧养老,创新信息共享。智慧养老有助于强化老年群体与养老资源、医疗资源之间的关联性,破解资源配置不均、医养结合人才缺口较大等问题。依托信息技术,构建“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护理”等服务平台,整合分散的健康信息,打通数据孤岛,实现健康与养老数据的全面集成。通过精准的数据共享平台,老年患者可以及时获取有效的健康信息和服务资源,推动医养结合服务在新时代的全面开展。
(作者单位:广州城市理工学院经济学院,广东 广州51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