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理论

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及其当代价值意蕴

□杨瑞伦

基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根基,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以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出发点,将实践活动置于中心地位,并通过考察个体与社会群体间的关系来阐述其理念。该理论主张文化应当致力于促进每个成员个人潜能的最大化发挥及全人类精神层面的解放。除了马克思与恩格斯最初提出的思想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还包括了在中国特定背景下的应用与发展。通过对这一观念本质、特性、价值追求以及本土化进程的研究,可以更全面地把握其整体框架和理论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当代价值;文化自信

引言

在推进中国特色的文化建设过程中,遵循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指引至关重要。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在个人成长与群体意识的塑造作用越发明显。因此,进一步探讨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的见解,并探索其在当今社会的应用价值,不仅能加深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思想的认识,而且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具有深远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体现

马克思主义基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深入剖析了文化同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之间复杂的互动机制。深度阐述了文化不仅是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同时也能够反过来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而我国在面对多变的文化环境时坚守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有助于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保障国家文化的独立性,并且对于推进文化领域的建设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视角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全人类解放”作为其核心价值追求,这一理念同当代中国所设定的文化发展目标相吻合。《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此一指导方针为处理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中出现的文化多元性及社会思想潮流带来的挑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大大提升了中国特有文化的自信心及其国民文化的向心力。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核心特征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视角。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看,文化属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然尽管其形成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但仍保持着一定程度上的独立性,能够在一定情况下领先或落后于物质条件的发展。从马克思唯物主义出发,文化不仅是社会经济结构的一种体现,而且在意识形态的竞争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这句话体现了文化的融合性以及它对于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性。

二、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强调了实践对于文化演进的基础性作用。文化并非独立于社会实践活动而存在,而是随着物质生产和交往活动的进行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马克思认为,特定时期的物质生产模式从根本上决定了文化特征及其演变过程。文化的价值体现在日常实践中,并且通过与社会实践相互作用来促进社会进步。

三、人民性是文化的核心价值。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核心价值在于其人民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根本,因此文化应反映并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需求。在构建文化体系的过程中,应将重心放在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与文化诉求上,从而提升公众的文化素质及思想境界。在这个过程中,民众不仅是文化的创造者,同样也是文化的受益者。文化的发展必须通过实践不断适应并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当代社会的深层价值意蕴

一、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视角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关键性的指导原则。在当今全球化日益加深的情境下,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对我国的文化安全构成了潜在挑战。秉持并践行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念,能够有效地抵御外部非主流思想的侵袭,强化本土主流价值观的社会影响力及其凝聚力。

二、增强新时代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关键指标之一。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的见解,文化不仅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也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反映,其演变与发展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当今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不仅源于其深厚的历史积淀,更得益于现代化进程中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坚持这一理论视角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自己文化的归属感与自豪感,从而有效增强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影响力。

三、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最终追求的是个人自由与全面发展的实现。文化不仅映射了物质生活状况,而且是精神层面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通过加强文化建设,可以有效提升民众的思想道德修养及科学文化素养,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视角为我们指明了如何达到这一崇高目标的路径,鼓励我们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不断推进社会向着更加注重个人全面成长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王辉.马克思与鲍威尔思想关系的历史性转变——读《马克思传》[J].哲学进展,2024,13(7):1359-1364

[2]杨增岽,范嘉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前提性省思——从五四时期“大同”观念的再出场说起[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5(2):7-17F0002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430079)

2024-11-28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62976.html 1 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及其当代价值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