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理论

谈避暑山庄与避暑山庄学中的 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

□杨瑜

避暑山庄是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教科书,它不但记录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文化轨迹,而且反映出康乾盛世和民族文化的融合。避暑山庄园林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的体现,也是民族审美精神、审美意识共同体形态的典范体现。对于避暑山庄的研究,已经形成了避暑山庄学。避暑山庄学是一门融合多种文化艺术的交叉学科,是跨学科研究。避暑山庄研究与避暑山庄学在当下语境中,是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典型个案,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避暑山庄中的建筑符号与文化内蕴

避暑山庄宫殿区位于山庄南部,宫室建筑林立,布局严整,包括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四组建筑。澹泊敬诚殿是正宫前朝的主殿,相当于紫禁城的太和殿。清乾隆十九年,乾隆用采自西南深山的楠木,改建了澹泊敬诚殿。在紫檀须弥宝座的后面,是一扇紫檀木雕的屏风,描绘了四季农耕和丝织生产的场景,表达了清帝勤农安天下的思想。在大殿的天花板和隔扇上还雕有万字、五福捧寿的图案。

水心榭建在避暑山庄东宫北,是宫殿区域湖区的重要通道,建于康熙四十八年。水心榭整体呈一字布局,沿中轴线对称排列,由南向北依次为南侧牌楼、南侧方亭、水心榭、北侧方亭、北侧牌楼。水心榭作为中心建筑,形式是重檐布瓦卷棚歇山顶。榭在水中,两旁空间广阔,碧波荡漾,四望皆成花景,有“飞角高蹇,虚掩洞朗,上下天光,影落空寂”的诗意。

避暑山庄水心榭。

中国古典园林中借景的设计方法,在烟雨楼中有鲜明的体现。其主体空间由烟雨楼及其连廊围合的庭院组合而成。北侧建有一段栏杆,直达水面,可俯瞰如意湖的水景,又可借万树园之景,增添了整个景观的广阔之感。东北借了香远益清、热河泉的优美景观,东南则可观赏金山。烟雨楼甚至借了园外磬锤峰之景。整个烟雨楼一组景观是一处典型、优美的外向性滨水空间,是中国园林借景设计中的典范之作。

山庄内的大量匾额和楹联,具有丰厚的文化蕴意。匾额与楹联是中国古典园林中重要的艺术符号,也是具有文化意义的象征性符码。康熙、乾隆二帝为避暑山庄题写匾额达380多块,诸如“芝径云堤”“四面云山”“澄波叠翠”“如意湖”“沧浪屿”“千尺雪”。山庄中的匾联点出了景观的韵味,营造了园林的美学意境。

春好轩。门殿楹联写道:“上塞寄遥情,烟云入画;南荣开胜览,花鸟知春。”

皇家园林的恢宏壮丽

与南北园林美学风格的融合

丽正门是避暑山庄的正门,是避暑山庄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建于乾隆十九年,是一个重台城门,拥有三个长方形拱门入口。丽正门不仅在建筑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规格,而且在文化和历史上也承载着重要的意义。门前配置有石狮、下马碑、红照壁等,展现了其作为皇家园林的庄严气势和浓郁的满蒙特色。此外丽正门的建筑风格质朴秀丽、规格严整,是游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艺术的重要窗口。丽正门的名称丽正二字出于易经离卦,意为日月附着于天,白谷草木附着于地那样而附着于正道,象征着帝王,又像日月那样附着于正道,教化统治天下。这既是乾隆的自勉,也是他在向天下展示其鲜明之德。丽正门正中央门洞上方有乾隆用汉、满、蒙、藏、维五种文字题写的匾额,这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象征。

避暑山庄丽正门,匾额用汉、满、蒙、藏、维五种语言写成。

避暑山庄狮子林,位于承德市双桥区避暑山庄内,是一座仿照苏州狮子林建造的园林。该园林建于乾隆三十一年,由乾隆皇帝下令修建,旨在追求苏州狮子林的意境和神韵。文园狮子林的设计和建造充分体现了江南园林的特点,包括精巧的假山、优美的建筑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园狮子林建筑构思精巧、布局紧凑,假山峻峭讲究,是典型江南园林的式样。

万树园位于承德避暑山庄平原区东北部,是“乾隆三十六景”第二十景。万树园北倚山麓,南临澄湖,地势平坦开阔。地上绿茵如毯,麋鹿成群,山鸡野兔出没。苍松、巨柏、古榆、老柳散置其间,遮天蔽日。万树园的设计是不施土木的,建有蒙古包。康熙、乾隆、嘉庆皇帝,都曾多次在万树园会见少数民族王公贵族及首领。

《万树园赐宴图》。清代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作,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乾隆十九年,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的万树园隆重接见了“三策凌”,画作表现了当时的场景。

避暑山庄中的

民族文化内涵与共同体意识

承德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诗经·商颂》中的《玄鸟》,是最早写承德的诗歌,写了一个“玄鸟生商”的传说。根据《史记·殷本纪》等史书记载,商族是“九夷”的一支,始祖称契,契的先人帝喾就生活在紫塞一带,他们以燕子为图腾,燕山因此而得名。承德在历史上也是一个多民族生活、融合的区域。承德从有历史记载的孤竹国统治开始,历经山戎、东胡、匈奴、乌桓、鲜卑、厙草奚、契丹、女真、蒙古、满11个民族的统治。

避暑山庄不仅仅是一座皇家园囿,同时也是清代处理政务和实施民族政策的第二个政治中心,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因为在古代承德是多民族聚居区,又拥有丰厚的紫塞文化,北控蒙古,右牵回国,左通辽沈,所以清帝选择此地肇建避暑山庄,才形成了承德丰厚的历史和文化。

康熙时期,避暑山庄初建,康熙皇帝通过将其建设在承德,利用其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吸引蒙古贵族前来避暑,从而巩固了清朝对蒙古地区的统治。这也为后来形成清王朝独特的“围班”制度奠定了基础,有效实现了对蒙古地区的笼络与安抚,以维护边疆稳固的政治目的。到了乾隆时期,随着清朝的进一步巩固与发展,避暑山庄的功能也得到了进一步扩展。乾隆皇帝扩大了避暑山庄在民族团结政策实施的内容和规模,各民族纷至沓来,避暑山庄成为各民族交流的重要平台。在澹泊敬诚殿举行的“万寿庆典”等重大活动中,各民族代表齐聚一堂,增进了对中央的向心力。四知书屋、卷阿胜境更是成为加强各民族之间交流与合作的场所。

避暑山庄学:民族融合与民族文化

共同体意识研究的个案

避暑山庄文化,有狭义与广义两种概念。狭义避暑山庄文化,单指在热河行宫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避暑山庄。广义避暑山庄文化,涵盖了由木兰围场、避暑山庄、外八庙(山庄周围寺庙)三个部分组成的历史文化内容。木兰围场设置于康熙二十年,避暑山庄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一早一晚举步相随的木兰围场和避暑山庄,二者相结合是清帝肄武绥藩、行政运作的政治舞台。为了进一步团结众少数民族,并根据蒙古民族笃信藏传佛教的情况,从康熙五十二年开始,在山庄周围构筑了规模宏伟的寺庙群,俗称外八庙。避暑山庄与外八庙相结合,利用佛教团结蒙藏等众少数民族,推行民族团结政策。清代皇帝推行“怀柔远人”政策,利用佛教成功地团结了众蒙古族。以避暑山庄为轴,连接木兰围场和外八庙,构成了三位一体的避暑山庄文化。

避暑山庄学研究包含了多个方面,其中与园林美学相关的方面主要体现在对山庄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研究。山庄的山水、林木花草是为一种自然美,其中的建筑、雕塑、绘画、诗文碑联又体现为艺术美。

避暑山庄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民族关系、民族融合研究。避暑山庄是清代政府政治外交的重要场所。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加大了对避暑山庄的投入,使其成为清代政治文化的中心。各民族的代表纷至沓来,使得避暑山庄成为多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在避暑山庄,不仅有来自各地的传统文化艺术表演,更有各民族政教首领的平等交流,为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对避暑山庄学的研究和发展,可以让各民族后代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历史,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且避暑山庄作为文化交流的平台,可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避暑山庄内不同民族的文化艺术相互碰撞,交流合作,形成了多元文化的繁荣景象,进一步加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

(作者单位: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河北 承德067000)

邮 箱:abcd518@126.com

2024-11-28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62977.html 1 谈避暑山庄与避暑山庄学中的 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