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齐宇
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关键时期于西柏坡制定的治国理政思想精髓。西柏坡精神是在夺取全国胜利的前夜产生的,它汇集了党的传统的革命精神,反映了党进行战略决战的决心,体现了全党和各解放区军民的精神风貌,具有主动性、集中性的特点。如何将这一革命精神转化并融入文化传播,尤其是在影视剧中体现,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命题。影视剧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新时代背景下传承红色精神的桥梁。
西柏坡精神对当代影视剧转化的意义
西柏坡精神在影视剧中的转化与发展具有深刻意义。不仅是对革命历史的回顾,也是对当下和未来的一种启示。通过影视剧这一文化传播形式,西柏坡精神应以创新的艺术表达方式被更广泛地传播与接受,使红色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西柏坡精神体现了共产党人心系人民、艰苦奋斗、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等精神特质。需要创作者在影视剧中深入挖掘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选择和行动,从而展现西柏坡精神的丰富内涵。同时,应当真实地还原西柏坡红色革命的历史,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深刻反映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和追求。
当前文化传播中错误发展现状及其负面影响
面对商业化、娱乐化潮流的冲击,革命精神的传承在某些作品中出现了淡化甚至扭曲的倾向。我们必须从当前文化传播中的主要矛盾出发,剖析影视剧创作中革命精神淡化的问题,并明确正确的发展路径。
首先,当前文化传播中的主要矛盾体现在价值导向和市场需求的冲突上。影视剧作为大众文化的主要载体,常常面临如何在市场竞争中保持其思想性和社会责任感的挑战。许多影视作品为了追求商业效益,过度迎合观众的娱乐需求,忽视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使命,导致革命精神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
其次,影视改编中的革命精神淡化问题尤为突出。许多以革命历史为背景的影视剧在改编过程中,为了追求情节的戏剧性和娱乐性,往往忽略了历史的真实性和革命精神的严肃性。这种改编趋势表现在过度渲染个人情感、戏剧冲突,淡化了集体主义、牺牲精神和人民立场等革命精神的核心内容。
最后,影视剧中革命精神的淡化,不仅对当代文化传播产生了负面影响,也对革命历史教育和国民精神塑造带来了不利后果。一方面,这种误导性的发展路径可能使得观众对革命精神产生偏差认识,特别是年轻观众通过影视作品获取历史知识和革命精神的渠道被严重影响。另一方面,随着革命历史题材逐渐被娱乐化处理,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弘扬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西柏坡精神在当代影视剧中的发展路径
在当代影视剧中,西柏坡精神的价值导向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冲突可以通过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来解决。这一体系需要平衡影视作品的商业表现和文化价值,确保作品在追求市场效益的同时,不牺牲其文化使命和社会责任感。政策激励也是关键,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等政策工具,激励制作方创作具有深刻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的作品,从而在市场和价值导向之间找到平衡点。此外,通过媒体宣传和公共教育引导观众对有深度、有内涵的影视作品产生兴趣,形成市场需求,也是解决这一冲突的重要途径。
针对影视改编中革命精神淡化的问题,加强历史审查是关键。需要建立专业的历史文化审查团队,确保历史的真实性和革命精神的严肃性。对编剧、导演等关键创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对西柏坡历史和精神的认识和理解,也是确保西柏坡精神得以传承的关键。与历史学家、党史专家合作,为影视作品提供历史咨询,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深度,是提高作品质量的重要措施。此外,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观众对历史真实性和西柏坡精神重要性的认识,培养观众对高质量影视作品的鉴赏能力,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开拓西柏坡精神主题影视新路径
西柏坡精神可以通过影视剧作中的多维度表达得以充分体现。影视剧作为文化产品,具有综合艺术性,能够从视觉、听觉和情感等多方面增强观众的感知体验。在西柏坡精神的影视化呈现中,创作者可以运用多样化的叙事结构、符号隐喻和场景再现,将革命精神的内涵进行细腻化表达。比如,电视剧《觉醒年代》中,以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为背景,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光辉历程,通过丰富的叙事结构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成功地将革命精神的内涵呈现给了观众。
开拓西柏坡精神主题影视的新路径,需要在创新表达的基础上深化内容。未来的西柏坡精神影视创作,可以借助现代技术和叙事方式的革新,将革命精神融入当代语境之中。例如,电视剧《跨过鸭绿江》不仅在叙事结构上采用了宏大的视角,而且在艺术表达上也实现了创新,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激烈的战斗场面和深刻的人物刻画,细腻地表达了革命精神的内涵,成功地将革命精神融入当代语境之中。用全景式的叙事手法,使观众能够全面地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复杂性和尖锐性,同时也深刻感受到志愿军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
此外,在西柏坡精神的影视创作中,可以通过具体情节、人物对话、冲突设置等手段,传递出这种精神的思想力量。在表现历史人物时,影视作品可以突出领袖们如何在艰苦环境中坚持人民立场、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激发当代观众的情感共鸣。通过影视作品塑造出的集体记忆,将西柏坡精神传播到更广泛的观众群体中去。以《建党伟业》为例,该电影通过展现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传递了革命先辈们坚持人民立场、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影片中,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等历史人物在艰苦环境中坚持革命理想,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的情节,通过紧张的剧情和深刻的人物对话,激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总之,西柏坡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精神财富,在当代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播价值。通过将西柏坡精神融入当代社会的背景和议题,创作者可以增强其与观众的共鸣,使这一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活力。未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西柏坡精神将在影视创作中得到更加多元化的呈现,成为激励中国人民不断前行的重要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
投稿邮箱:hbjjrbl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