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理论

非遗国际传播视角的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资源建设研究

□黄明焕

研究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要提炼课程思政元素,根据英语学科特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拓宽国际视野、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彰显中国魅力、传播中华文化的特色载体。《“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2021)指出,要加强非遗国际传播,充分运用非遗资源,讲好中国故事。

研究目的

以落实《课标》核心素养目标为导向,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传播”为主题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资源框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传播融入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的混合式教学实践提供支撑。

研究意义

将“非遗国际传播”作为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资源建设的切入点,开展混合式教学实践,不仅能促使学生提高学习英语和应用英语的能力,还能推动学生学习多国文化知识,掌握跨文化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培养批判思维和反思能力,同时达到《课标》职场涉外沟通、多元文化交流、语言思维提升和自主学习完善四项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目标。

文献综述

冯晓英(2018)指出,“互联网+”时代,混合式教学的概念由“在线教学与面授教学的混合”,正式演变为“基于移动通信设备、网络学习环境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情境”。

谭永平(2018)针对混合式教学线上资源的内容特点,将其分为任务性资源、知识性资源、指导性资源、拓展性资源、生成性资源等类型。

文秋芳(2015)提出“产出导向法”教学理论,指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引领、设计和中介作用。

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2023)发布《中国外语教育跨文化能力教学参考框架》,对跨文化能力教学的内容目标进行界定和描述。

跨文化能力测试中心(2023)提出跨文化能力考试CAK模型。

本杰明·布鲁姆(1956)提出教育目标分类法,将认知维度分为6个层次。

研究对象

课题组所在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大一新生班级(4个),工科专业背景。每个班级人数为50人左右。

研究问题

针对“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高职国际英语进阶综合教程1》《高职国际英语进阶综合教程2》开发《非遗国际传播专题课程思政资源开发指导方案》,作为教材配套《外语课程思政资源开发指导方案》的补充。目前,上述教材分别面向我校大一学年第一学期、第二学期公共英语课程教学使用。

研究内容

一、切换课程思政主题。课题组针对教材英语教学内容和课程思政内容开展研究,梳理本课程的课程思政需求,将教材单元主题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相关联。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门类为依据。通过这一关联,将每个教学单元的课程思政实践主题切换到“非遗国际传播”。

二、重构思政教学目标。首先,分析教学单元相应类别非遗传播实践的育人要求,提炼课程思政要素,作为教学单元价值塑造目标;其次,分析该类别非遗传播实践对于职业技能的要求,对照《课标》学习英语和应用英语的能力、跨文化能力、语言思维能力素养等目标,形成单元能力培养目标;最后,分析该类别非遗传播实践对于知识的要求,对照《课标》多元文化交流素养,总结单元知识传授目标。

三、突出思政教学重点。参照《中国外语教育跨文化能力教学参考框架》对于初、中、高级跨文化能力的评价标准,结合该类别非遗传播实践要求,提出单元思政教学重点。

四、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根据产出导向法“输入促进假设”“输出驱动假设”“选择性学习假设”,将单元课前任务、课后任务设计为产出任务,作为任务性资源在智慧教育平台发布;智慧教育平台配套指导性资源,向学生明确产出要求和任务目标,驱动学生开展选择性学习。

课前任务包括分组利用互联网收集教学单元关联的中国非遗项目的文字介绍、音视频、图片、古诗词等知识性资源,归纳相关英语表达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混合式学习,加深对中国非遗文化的理解,强化身份意识,提升产出意愿。

课后任务包括学生以个人视角,利用微博、微信、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用英语宣传家乡非遗项目,将推文、视频等作品作为生成性资源在智慧教育平台提交。课后任务以跨文化能力考试CAK模型作为产出评价依据。此外,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全国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学校多语种国际传播短视频制作大赛、多语种直播大赛以及留学生中国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为了促成学生从完成知识的记忆、复述或是简单描述等低阶产出(课前任务),发展到承担知识的综合应用、问题的创造性解决等高阶产出(课后任务),需要结合课堂线下教学,搭建课程思政实践“脚手架”,在智慧教育平台投放拓展性资源,作为教师示范、讲解、反馈等产出促成手段的必要支持。

参考文献:

[1]冯晓英,王瑞雪,吴怡君.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述评——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分析框架[J].远程教育杂志,2018(3):13-24

[2]谭永平.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实施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2):5-9

[3]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7(04):547-640

[4]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2023).中国外语教育跨文化能力教学参考框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3

[5]跨文化能力测试中心(2023).跨文化能力考试大纲(试行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3

[6](美)安德森著.蒋小平译.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修订版)(完整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本文系基金项目:教育部职业院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22年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与外语类专业教学标准专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传播融入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WYJZW-2022-19-0302]

(作者单位: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510515)

编辑邮箱:abcd518@126.com

2024-11-21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62312.html 1 非遗国际传播视角的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资源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