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琪
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社会历史过程,它本身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同时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在此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此外,它还承担着培养人本身,决定着人自身走向的重要使命。不同时代的教育因为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不同,以及育人目标的差异,具有不同的特色。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要做到知识性和价值性并重,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好的教育也必然是与时代同行的,要充分利用广阔的社会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发挥立德树人的价值,服务和贡献于社会。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教育目的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考察,批判地吸收了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教育目的的合理成分,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及其实现的社会条件和手段,是我国现代教育的指导理论。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的发展,最终还是要服务于人类自身。社会主义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以抽象的人的全面发展来代替个人的个性发展,强调人的本质具有丰富性、全面性、深刻性,不是片面的发展。指出只有当每个社会成员都自由发展时,才可能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自由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不仅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和不断进步的社会前提条件,也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方法去实现,具体方法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把教育引入更广阔的空间。
人是社会生产力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因素,为了从根本上改造社会,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又依赖于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这是相互作用的同一历史过程。所以,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的。但是,培养人不能只在校园中,还要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我国现代教育结合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认为要把教育与社会、实践、环境等紧密联系起来,强调要把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培养人才。教育要面向社会,广泛取材于历史和实践,把社会生活中的众多因素纳入教育的视野,作为教育资源来利用,促进个体的自由发展,从而促进整体发展,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发展的良性互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与用相结合,不是否定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不是片面地强调直接经验的获取,而是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大思政课让“道理”更有说服力。
从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来看,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水平,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通过科技中介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全面进步。脱离社会经济的大背景,脱离专业学习和实践谈教育改革无疑是理论的抽象。社会的发展使高等教育承担着更多的责任,社会的发展变化要求高等教育作出回应。由于教育目标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期望,预示着教育的发展方向,世界各国首先对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做调整,单一的知识型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需要的是知识和能力相结合、创新型、实践型的多样化的人才。而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各种各类层次的人才需求量大增,人的个性发展有了更好的社会环境,人才教育的具体目标也更加多样化和多层次化。从资格转向能力,从技能转向创造的多样化的人才不能完全依靠课堂教学培养完成。学生对人与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探索、合作、担当精神的形成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仍需加强。同时,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又明确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政治方向的引领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都非常重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或缺。要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最终胜利,就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我国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学,为思政课教学提出明确要求和指导,强调思政课教学要和当代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厚植家国情怀,与时代同频共振,始终教育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
总之,“大思政课”育人有助于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基金项目:本文为课题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实践案例分析(GGW-2024-C19)阶段性成果;“北京服装学院教改课题(项目号JG-234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服装学院,北京 朝阳区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