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理论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自信教育探析

□李增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等重要命题。文化自信包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精神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是指大学生对当代中国“三个倡导”价值观念、价值追求的坚定信仰和自觉实践,其基本特征是大学生高度认同核心价值观、保持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破除对西方“普世价值”的盲从。

探究自信理论,彰显教育理念。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教育部颁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说明了增强国民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的极端重要性,展现了党和国家在国民教育、社会治理和文化宣传等方面提升中国自信的政策措施。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教育的创新发展,要充分吸收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价值观自信的研究成果。价值观自信已然成为一个时代课题,国内相关理论研究较为丰富,如赵爱玲的《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研究》、江传月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研究》等论著。国外没有直接提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但也有相关研究,如德国韦伯的“文化认同”理论、美国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教育”理论等。从这些理论研究来看,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教育的实效性,要引领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社会效应、主要规律、使命责任,引领大学生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创新力、影响力,引领大学生把握中外价值观交流的共同愿景、话语权力、信仰优势。

巩固自信根基,充实教育内容。当代中国价值观自信来自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借鉴,要从这些根本支撑、深层因素来充实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教育的内容。在价值观自信视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要突出强调当代中国“三个倡导”的人民主体性,加强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等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要追根溯源、固本培元,充分发掘24个字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资源、根脉,夯实富强价值观、自由价值观、爱国价值观等教育的传统文化根基;引导大学生确信“中国道路”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表达,讲好中国经济实力、政治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发展成就,以及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所展现出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及其内容充分体现了“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理念,与之相关的教育内容要强调“世界文明”“世界问题”“世界意义”,引导大学生对话人类多样文明、追求人类共同价值。

整合自信资源,优化教育机制。培育和践行“三个倡导”既是一个涵盖面广的系统工程,又是一个各种机制相互作用的过程,可以借用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等多学科的资源和思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教育的传播机制、融入机制、认同机制、养成机制等,注重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从传播学的视野去研究“三个倡导”传播活动的基本要素,优化社会主流价值传播的环境、环节,充分利用网络空间、自媒体技术、“意见领袖”等构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权;从社会学的视野去探究社会群体自信对于大学生自信的影响及启示,挖掘社会生活实践、社会治理体系中的价值观优势,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社会发展实践、群众日常生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从心理学的视野去探讨大学生价值观认知、体验、评价等构成要素,强化价值观宽容的心理学运用,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从行为学的视野去研究大学生践行社会价值观所产生的自我效能,通过榜样示范、自我约束、网络监管等行为规范,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主养成、知行统一。

创新自信载体,拓展教育路径。价值观自信的载体是多方面的,包括增强社会成员价值观自信的工具、手段与方法,及其理论教育、实践活动、媒体引导、人格示范等途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有多样的载体和形态,需坚持引导大学生认清当前中国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正确看待各种价值观、投身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等基本要求。当前,既要坚持思政课教学、日常思政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网络空间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常规路径,又要结合社会价值观自信的内在规律和现实条件,从深度和广度上开拓价值观自信教育新路径。例如,高校不能单靠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来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其他管理人员和专业课教师都要有思想引导、价值引领的担当意识;要跟进新兴网络媒体革新的脚步,充分利用数字资源和平台,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让“微媒体”成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要将“积极心理学”“现代人才学”与日常思政教育结合起来,在党团建设、创业就业、学生资助等工作中提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

[本文系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路径创新研究”(2021GZGJ10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4-11-21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62308.html 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自信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