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版:理论

劳动教育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融合路径

□吴梦月

数学教学与劳动教育课程的契合性

数学知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是为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逐渐演变而来的,是生活实践与智慧的结晶。最早的数学起源于人们的生产与商品交换,人们出售与购买货品需要计数,于是最早的正数加减法出现了。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简单的正整数运算已经无法满足人类的劳动需求,小数、负数乃至虚数接连出现,人类的数学体系也越来越完整,成为人类科学体系的根基。人类的生活实践与科技进步离不开劳动与数学,二者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的必要条件。由此可见,数学知识与劳动实践之间具有并列性、共生性,将数学教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能够提高数学课堂的实践性,为学生构建出一个具有趣味性和沉浸感的课堂环境,对于刚刚接触数学的低年级小学生以及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的高年级学生来说,这样的课堂环境能够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具象化,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教学与劳动教育课程的融合价值

首先,将小学数学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高阶思维。在实际的劳动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学习的兴趣,将抽象的数学原理与计算规律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校园内植树,通过植树的数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加减法与乘除法,可以促使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数学的本质,使他们的数学思维得到锻炼。

其次,将小学数学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学生能够通过劳动教育将所学的数学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能够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际生活中有着十分丰富的数学与劳动教育素材,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能够提高其知识迁移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使其掌握更加高效的数学学习方法,核心素养得到培养。

最后,将小学数学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思想与劳动精神。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五育并举”的思想深入人心,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开始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进行转变,要求将学生培养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思想能够使学生热爱数学与劳动,实现五育协同发展。

劳动教育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策略

一、与数学课外作业相结合

对于小学生来说,仅仅凭借一周一到两次的劳动课或偶尔组织一次的劳动活动无法起到将数学与劳动教育有效结合的作用。教师需要将劳动教育思想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诸如课外作业的形式,使劳动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贯彻落实劳动教育,将劳动思想根植于学生心中。例如,在学习“统计与概率”前一周,可以为学生布置“统计自己的家中一周内每一天使用的垃圾袋、卫生纸、自来水的数量或升数”,并在学习完“统计与概率”这一课后将数据制成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为自己的家庭提出上述物品的使用建议与规划,使学生在巩固数学统计知识的过程中帮助他们树立节约意识、环保意识与劳动意识。将数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能够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具象的显现,从而使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降低,同时提升他们的劳动思想,使他们成长为具有劳动精神的全面发展好少年。

二、借助劳动实践开发学生思维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虽然十分基础,但对于数学思维尚未建立起来的小学生来说是十分抽象的,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例如,在学习“分数计算”的过程中,需要将整体类比为“1”,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计算,这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教师可以将其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带领学生前往劳动基地开展种植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自测量、计算菜地的面积,并为学生提出种植蔬菜的种类要求:菜地面积的五分之二种植玉米,剩下的五分之一种植辣椒,五分之二种植茄子,剩余面积种植白菜,要求学计算每种作物的种植面积,并去分割土地、进行种植。在传统课堂上,部分学生遇到这样带有“陷阱”的题目往往会放弃思考,等待教师的讲解,然后在实践操作中,学生需要依靠自己的思考与团队协作进行计算,提高了他们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一实践过程,学生能够轻易理解在分数计算中“整体”与“1”的关系,并能够解释为什么同为整体的五分之二,茄子与玉米的种植面积有所不同。利用实践课程,数学知识与劳动教学相互促进,数学为劳动提供方法论,劳动为数学提供了实践机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三、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劳动内容

在小学数学的教材中,不乏优秀的劳动教育案例,为数学教师渗透劳动教育提供了众多优秀的情景素材,如,工人进行铁路建设、农民伯伯种田、植树造林等。数学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本中的现有资源,宣扬优秀的劳动者事迹,传播“工匠精神”,将劳动精神根植于学生心中。在教材中出现农民伯伯种田的习题时,教师可以引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的生平事迹,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视频纪录片片段,向学生讲述他在田野中躬身进行水稻选育的故事,并介绍他的杰出贡献,用袁隆平先生的劳动精神感染学生,树立优秀的劳动榜样。

(作者单位: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中闸小学,江苏 扬州225200)

编辑邮箱:abcd518@126.com

2024-11-13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61859.html 1 劳动教育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融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