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版:理论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可行性分析

□毕祥 曹晖 陈亚运 王立中

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作为高职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及教育方法等方面具有较深的内在联系。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可行且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分析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两者相容的必要性和意义,探索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路径,为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提供参考及借鉴。

关键词:劳动教育;“双创”教育;高职院校;融合

党中央、国务院在文件中多次明确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中的重要性,全党全社会需重视并加强当代学生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和“双创”教育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因此,把劳动教育和“双创”教育相融合,开展融合教学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保障。

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响应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倡导培育兼具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与此要求吻合。融合后的教育模式提升学生实践操作水平,培养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高职院校承担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使命,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劳动要素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是新时代教育改革亮点和贯彻立德树人理念的关键举措,契合社会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劳动教育塑造正确观念和技能,是立德树人基石;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造力等,为传统教育注入活力。两者融合产生双向促进,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有望培养高素质人才。

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内在需求。在培养创新型人才背景下,融合至关重要。这是教育发展的需求,能激发创新潜能、拓宽职业发展路径、丰富教育内涵。劳动教育体验磨砺创新意识,融合教育打破传统职业观念,丰富教育内容形式,培养的人才将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的内在联系

两者在理念上具有兼容性,劳动教育强调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和劳动精神,而创新创业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两者都强调实践性和创新性,都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因此在教育理念上具有共通之处。

两者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都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劳动教育通过劳动实践,帮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培养劳动精神,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而创新创业教育则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业,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两者共同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两者在内容上具有关联性。劳动教育不仅包括劳动技能的培养,还涵盖劳动观念、劳动精神等方面的教育,这些内容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基础。创新创业教育则需要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而这些能力往往需要通过劳动实践来培养和锻炼。因此,两者在教育内容上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两者在方法上具有共通性。都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都注重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劳动教育中,学生需要通过参与各种劳动实践活动来掌握劳动技能,培养劳动精神;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则需要通过参与创业项目、创新竞赛等活动来锻炼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两者都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路径

优化课程体系。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设为必修模块融入日常教学,设计多元化课程模块,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包括在线案例库、模拟创业平台、劳动技能工作坊等,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融合中获取知识技能,为职业生涯奠基。

强化实践教学。组织实践活动,如企业参观、社区服务、行业实习、创新创业竞赛等,让学生体验劳动价值与创新创业。开展实训项目,如模拟创业项目、劳动技能提升项目,加速学生理论向实践转化,提升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力。

搭建平台资源。构建高质量平台资源支持创新创业。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配备实验室、工作室、共享办公空间等设施。设立孵化器或加速器项目,提供资金、导师指导、市场对接等支持。与行业协会、企业、投资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创造交流学习与合作机会。

完善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多方面表现,引入项目评价、同伴评价、自我评价等方式。设立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参与国内外创新创业竞赛和展览,邀请专家指导点评,提高作品质量和竞争力。

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融合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构建“五育并举”教学体系,是响应国家需求的关键行动。发挥立德树人教育主体作用,探索劳动与创新创业融合育人新路径新模式。通过多种方式开展融合及构建“五育并举”教学体系,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育内涵式发展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李兵,楼竞.新时代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视阈下协同育人的逻辑生成和路径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24,(09):6-9.

[2] 杨栋,洪琳,闫珊.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4,23(17):118-121.

[本文系基金项目:立德树人视域下劳动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机制与路径研究以高职“3+2”贯通模式学生为例(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No.23KJB430035]

(作者单位: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药与化工新材料学院,江苏225300)

2024-11-13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61853.html 1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