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贺
2024年7月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强调,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党的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道路。而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推进城乡融合的题中之义,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完善乡村网络基础设施,还要在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和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上下功夫。
完善乡村网络基础设施,为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搭建信息桥梁
《决定》提出“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乡村基础设施,是指为推动乡村生产和保障村民生活而配备的公共服务设施,其主要包括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乡村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它是农业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城乡长期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乡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远落后于城市地区。尽管伴随着乡村振兴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实施,乡村地区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可是与城市的建设相比,特别是在网络基础设施领域的差距依然明显。
当前在我国乡村地区,由于部分村民互联网知识的欠缺,以及网络数据安全带来的隐患,造成村民对互联网在农业生产方面的运用难以满足农业现代化生产的需要。因此,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加强乡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有关部门应当着力打造乡村网络数据共建共享平台,构建乡村网络信息流通机制;充分发挥互联网高效便捷的优势,在农业生产中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加快乡村数字经济的发展;开展乡村网络应用教育,提高村民合理使用和有效甄别数据的能力;加强对网络数据的监督力度,严厉打击虚假交易和诈骗广告等违法行为。
壮大县域富民产业,为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经济支撑
《决定》指出“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县域富民产业是指植根于县域的优势资源,通过深入挖掘与拓展既有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所构建出的具有广泛覆盖性、强大影响力以及三产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县域富民产业不仅能显著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还有效增强了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相互渗透,从而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然而,我国县域富民产业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着产业层级偏低的困境。
目前,我国县域富民产业多集中在产业链的中前端和价值链的下游环节,且长期侧重于生产纺织品、皮革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缺乏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前沿领域进行转型的技术革新。这种单一化的产业结构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阻碍了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进程。故而,县域富民产业需要通过升级和转型,实现产业效益的增收。要深入践行县域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制造业为产业体系的核心,扩大县域工业经济的影响力,增强产业的吸纳就业能力和人口集聚能力;提升乡村休闲旅游的品质,实现从传统的农家乐等浅层观光模式转向沉浸式特色文旅等深度体验模式,使游客充分感受到乡村的韵味和风情;有关部门要鼓励支持县域企业发展长链条富民产业,通过增进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合作关系,确保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共享发展红利。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指引未来方向
《决定》明确提出要“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新型城镇化不单是指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也是城乡居民平等参与现代化、分享现代化成果的进程。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渴望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医疗服务和社会保障,期待获得更具品质的物质生活和更丰富的精神生活,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通过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拓展市场空间、激发内需潜力,并为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引。但是,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在相关配套措施方面尚有疏漏,不能充分保障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顺利推进。
相关配套措施是指为了确保新型城镇化能够达成建设目标,同时预防和解决潜在问题而采取的支持性举措。目前,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相关配套措施并没有跟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其在城镇设计、规划和管控等方面还有欠缺,必须对症下药。要不断完善城镇避险工程,确保在面临各种风险挑战时,城镇内的各类资源能够实现顺畅调配和高效供给,进而显著增强城镇应对灾害与风险的能力;加强城镇设计工作,积极推广城镇修补理念,并着重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透明度和执行力;强化对城镇空间的全面规划和严格管控,确保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新时代新征程,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引领下,要加强数字乡村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优化相关配套措施,从而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与质量提升工程项目“马克思群众观研究”(SYLYC202311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