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芳
爱国主义是人民对于祖国的一种情感,也是保障国家健康发展与民族团结的基石,因此,在新时代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逐渐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一项关键任务。思政课程作为提高学生思想认知与道德品质的关键渠道,更应当抓住这一机遇,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思政课程进行深度融合,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深植其爱国情怀。
引言
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精神导向。大学生作为推动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更应当具备较强的家国情怀。在大学期间,思政课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战场,因此,通过将爱国主义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堂进行深度融合,能够有效引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对于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优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已经逐渐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在此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挑战也随之而来。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通过对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厚植大学生的爱国情怀,进而不断增强他们的国家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让其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树立起远大的目标,成为具有较高思想认知的高素质人才。
二、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生群体极具创造力,且思想认知与价值观念正在不断形成。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但是却由于缺乏自我意识与判断力,容易被外界不良信息所影响,进而造成三观的扭曲。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价值观念进行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将其与爱国主义教育相融合,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主流意识形态,从而正确识别外来思想与文化的入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
一、丰富高校思政课程内容
单纯地依靠教材讲解会导致思政课程过于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通过穿插思政故事,引入全新的思政教育内容,讲解真实的爱国主义案例,则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能够在课堂中实现沉浸式学习。例如,林则徐的虎门销烟、钱学森的爱国故事等。通过爱国故事的讲解,学生能够了解到更多的中国历史,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音视频等方式,带给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官刺激,以此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近年来大火的主旋律电影《长津湖》,让他们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了解到抗美援朝时期战士们作出的英勇牺牲,从而激发学生保家卫国的情怀。
二、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
首先,在互联网时代下,学校可以通过建立网络教育平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机交互式教学已经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主要改革方式之一,且获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在高校思政课程中,学校可以通过搭建智慧校园平台,将学习强国等资料进行上传,并与教学软件链接,让学生能够手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另外,教师还可以在线上教学平台中上传大量爱国主义相关题库,并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讨论,拓宽爱国主义教育与思政课程的融合渠道。
其次,各类社交媒体逐渐占据了学生的日常生活,为此,高校思政教师也要充分利用这一点,通过注册各类爱国主义教育账号或建立各大社交软件的交流群来与学生进行随时随地的讨论。
三、拓展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
首先,高校应当设计爱国主义实践课程,例如辩论赛、红歌演唱、红色故事演讲等,以此来宣扬爱国主义知识,激发大学生群体的爱国主义情感。其次,高校还可以以地方红色文化作为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例如西安市高校可以带领学生参观西安事变纪念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等。通过开发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学生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当地的历史文化,从而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的感染力。
其次,思政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学科融合,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思政知识体系,增强他们对于思政知识的理解,提高教育意义。例如,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中讲解董存瑞、黄继光等革命英雄,在英语课中让学生使用英语讲解讲述爱国故事,在国防教育课程中讲授万里长城、孙子兵法等,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增进对中华民族和伟大祖国的情感。
结语:
总而言之,爱国主义体现着人们对于祖国前途的深切关怀,是捍卫国家独立与民族尊严的基础。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应当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资源、强化实践环节等方法,逐步构建起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情怀厚植、报国志向树立的重要阵地。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探索之路虽长且艰,但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不懈地努力前行,就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学生工作部(学生处)、武装部,陕西 西安71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