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理论

论北大读书会和工读互助社成败省思 及当今创业实践启示

□刘书瑜

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有不少的经验和教训。北大读书会的成功经验和工读互助社的失败教训,说明缺乏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活动经常会落于失败,相反,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能够取得更好的成功。借助北大读书会和“工读互助社”成败省思,思考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只有更好立足于科学理论、深入调查实践的完美结合,方可以取得真正的成功。这一成败对比,对于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对于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具有积极的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北大读书会;工读互助社;新时代;创业实践

从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中国外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内受封建残余势力的剥削和军阀混战的疾苦,三座大山压迫着中国人民,中国要走向何方?中国的出路在哪?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不少仁人志士,尤其是中国青年。一大批中国有志青年为了中国的出路和崛起努力探索,开启民智是那个时代最重要的议题。于是,大学理所当然应负起时代的职责和担当。许多青年豪杰走进北大,在蔡元培校长的领导下,北大汇聚了一大批知名学者和专家,他们与广大的青年学生一起思考,并开始孕育新文化运动的启动与发展。

以陈独秀文科学长所提出的“中国有出路但不是找老路”,中国需要弘扬新文化,开启民智,寻找中国真正的未来需要。通过新文化运动,发扬“科学与民主”精神,配合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实施改革创新,推进革新教育。于是北大不断迎来了各种新鲜血液,开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改革。海纳百川,兼容并包。《新青年》等新兴杂志不断涌现的同时,也不排斥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力量。新旧文化的冲突如何扬弃、传承和创新,北大等地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团体,重在传播新思想,在读书中思考、在辩论中学习,在争论中吸收新文化、新营养和新思想。而这一切,我认为对当时社会变革影响最深远的,莫不过于北大读书会和工读互助会。

北大读书会是一个学生自己组织的社会团体,在推进新文化运动和传播新文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北大读书会,作为启发民智的急先锋,对于当今高校更好引领青年学生传承文化优良传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担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北大读书会,对于创新开展社团建设,推进创新创业等实践活动,对于现代大学生,我认为有几点依然值得借鉴与参考。

其一,北大读书会得到蔡元培校长等大力支持。良好的机制和各种保障能够使读书会健康持续开展。同时,机制灵活,读书会成员没有标签,允许志同道合的各方人士参加,如陈延年等并不是北大的学生,毛泽东等也只是临时在图书馆工作的职员,“不拘一格降人才”,保证读书会运行机制能够不断完善。

其二,要有一大批校内外专家的支持。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一大批新文化先锋鼎力支持。不同角度的思想交汇和碰撞,为学生读书提供了很好的引领和指导。读什么书?怎样读?密切联系生活实践,耕耘于实践,不同视角的总结和反思等正是读书会专家团队赋予的宝贵财富。

其三,构建协同发展共同体,共同打造连接校内外,服务大社会的新纽带。读书会立足国内外的热点话题,研读国内外经典文献,剖析国内外新事件,北大学生和非北大学生一起参与主题讨论,一同构建协同发展的共同体,在学习中认同责任和担当,在交流中增进对社会的认同。

其四,倡导百家争鸣的新风尚。正如蔡元培先生所指出的,春秋时代之所以能够革故出新,不断涌现出一大批的名人志士,主要原因是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因此,读书会的各种“大学堂”系列讲座,容纳不同观点、包容各种学派,欢迎各类专家开讲激辩,引发学生参与讨论并进入深度思考,以引领学生借力新文化的寻找之路更好地焕发新思想的生机活力。

第五,读书会重在读书,旨在启蒙思想,开启民智。看到围观屠杀鲜血的冷漠,争抢鲜血沾馒头的无知,而唯有读书,只有新文化的革新和白话文的普及,才能真正通过读书唤醒民众,唤醒中华民族的觉醒。通过读书,尤其通过陈独秀、李大钊等一大批新文化运动急先锋和新使者的传播和引领,让更多的民众通过读书会,通过读书会创办的各种杂志受到熏陶和教育,得到内心的洗涤和震撼,用感动换取感动,用激情唤起激情,用鼓舞的力量影响更多的人,达到真正的教育力量。

北大读书会曾经唤醒中国国民的觉悟,让更多的青年学生接触到了先进的思想,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发展道路的结合。通过北大读书会,更多的读书会学生走向长辛店等工农集中的地方创办夜校,开展社会服务,把读书会的思想传播到广大的社会中去,拯救社会民众的新觉醒,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国的发展出路。当今像北大就有各类读书会数十个,可见读书会对于当代大学生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读书会能够让青年学生积聚更多的能量,让青年学生爱国爱校、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假以时日,更多的青年学生会把光和热洒满大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探索中国出路上,许多人付出了不懈努力。当十月革命送来马克思主义,中国道路如何走成为各大有志青年和社会人士探求的目标。其中,工读互助社就是陈独秀儿子陈延年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北大学子和各界有志青年自发组织的社会团体,旨在通过他们的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用自身的实践谋求自我发展,借助各成员互助等形式,谋求建立像西方的“共产主义互助型机构”。工读互助社倡导组织成员之间开展互相帮助,甚至不接受任何包括哪怕是来自父母等的接济活动,想通过小组成员互帮互助,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奋斗,以建设一个类似于理想主义社会的团体组织。这个团体的设立初衷主要源于类似空想主义的、无政府主义等学派的影响,主要章程和组织方式基本上采用空想主义的机构组织和体系,在探索中国道路的实践中不断创立新理念,并在实践中进行小范围实验,以求不断改进。互助社的理论基础,则是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互助论”的理论根本不是一种科学的理论。

最终这个活动还是宣告失败了,失败原因比较错综复杂,主要有下面几方面:首先是理论缺乏科学性。本身的理念缺乏现实中国实际的认知,未能很好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缺乏实践的理论后导致失败也不足为奇;第二,设计缺乏有效性。总体计划一定程度上存在设计不够科学和周全,无政府主义、空想主义和乌托邦现实的困境一直无法解决,理论难于实现自洽、也难于走向科学性等;第三,工读矛盾缺乏包容性。活动难于很好理清工与读的矛盾,没能解决矛盾的核心,难于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原有的学习难以顾及,最初的梦想随着活动的开展,各种矛盾激化后,工读互助社的愿景离原先的设想越来越远,留给陈延年等有志青年更多的只是经验和教训,第四方面的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社会在寻找合适的道路前,没有得到根本改造,局部的改良难于成功也是必然的。只有真正的通过革命,真正找到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救中国,才能引领中国寻找社会主义道路。

工读互助实践的目的是为寻找解决方案救中国,可是因为幻想,一大批人认为通过局部的改良运动可以改变现状。但事实上,不从根本上触动土地私有制,不从整体上改变帝国主义、买办、地主、资本家们盘剥劳苦大众的残酷现实,这种改良性质的实践必然走向消亡,是一定无法取得成功的。工读互助团,原本是由李大钊、蔡元培、陈独秀、胡适、王光祈等17人联合发起,并发动更多热血青年参与募集经费和管理,通过教育和职业合一的理想设计的一种看似完美的实践活动。可是好景不长,不到三个月,工读互助团第一小组就因为经费问题宣布解散。这一失败,震动了新文化界、知识分子群体,也深刻引起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文化运动人士的省思。一年的功夫,工读互助运动悄无声息地消亡后,发起人和参与者如陈独秀、李大钊、恽代英、施存统……纷纷建立起自己的共产主义小组。这也带给我们今天一些高校社团组织新的思考,尤其是创业团队建设深刻的反省。

北大读书会的成功实践,工读互助社的失败教训,带给当今青年怎样的思考?

北大读书会与北大的“平民教育讲演团”等的成功,都源于对实践的深入理解和实践后的创造。毛泽东思想就是源于实践,起于长期的积累,成于一贯的反思。北大读书会,就是一个很好立足于实践的活动,读书分享就是从自身的认知出发,立足于对实践的思考,有实践的这一根线,理想再如何放飞,都会被深深拽在实践的线之手。从读书会到“平民教育讲演团”、北大办夜校等实践活动都深受大家的喜欢,影响力也颇为深远,的确带给我们诸多的思考。相反,工读互助社实践的失败,恰恰说明一旦脱离实践的认知,照搬照套外国的成功经验到中国,未必能够成功,过去、现在和将来,这种只会照搬别人的成功模式未必能够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方取得新的成功。

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面对新时代,青年人当为人先,要勇立潮头,要做时代的追梦人,要立足实践,深埋于实践的追寻,把个人奋斗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潮流中,把个人奋斗融入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的统一中,做有担当有作为的新青年,能够在实践中更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在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各种创新创业实践等待新时代的大学生去参与。我们应该明白,经验可以积累,方法可以学习,但别人的成功经验是否可以移植,脱离现实的土壤未必能够取得成功。北大读书会为何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是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的时代案例,这一成功经验一直在传承和发扬。工读互助社之所以以失败告终,恰恰是因为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必然落于失败。面对新时代,各种挑战并存,如何更好地在时代的发展机遇中实现更好地创新创业,积累丰富经验为今后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青春和力量?我们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故事中获得新的启示:只有更好地根植于科学理论的实践,才可能创造出伟大的实践,作为大学青年,我们既要深入实践调查,又要善于学习,领会理论意义,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真正让我们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够在新时代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陈绍辉,孙熙国.中国共产党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百年历程与基本经验[J].湖北社会科学,2022(9):161-168

[2]张婧,李长虹.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思想的三维解读[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1,21(05):31-36

[3]王珑玲.“内卷”“躺平”与中国青年奋斗精神培育[J].中国青年研究,2022(02):1.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100811)

编辑邮箱:abcd518@126.com

2024-10-10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59466.html 1 论北大读书会和工读互助社成败省思 及当今创业实践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