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文涛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大学语文集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于一体,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教材思政元素、联系现实生活来落实大学语文“以文育人,培根铸魂”的使命。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引言
教育部高教司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全日制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发挥本学科的人文教育性以及基础性特征,适应时下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逐渐交融的发展趋势,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人文通识教育课程重点是对学生精神培养和健全人格培养。语文科目贯穿学生整个学习生涯。汉语和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蕴含着民族的历史、文化等。“大学语文”,就是从语言、文学、美学等方面对其实现课程思政教育,促其立德树人,促其实现德技双修。如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以文育人、培根铸魂,落实思政教育?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点认识。
挖掘大学语文教材中的思政资源
立足于“人文”建立的任何一门通识课程,都具有“思政”本色,肩负着“思政”使命,大学语文更是如此,无论语言、文学、美学还是其他,均具有铸造精神、培养人格、提升道德的固有属性。中国古代就有“文以载道”的文论观,就是说,古人早就意识到语文的“思政”本色。大学语文这门学科自然而然承担着培养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职责。语文课程是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公共基础课程。课程的设计理念是 “以能力素质发展为中心, 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服务”,并以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组织教学、以能力为中心组织教学、结合专业特点组织教学、落实行动导向组织教学为设计思路。做好语文教学设计,注重感性体验、注重文本细读、注重问题探究、注重分享沟通、注重想象激发、注重批判思维。 教师要重视文本解读,通过诵读或讲解把在静止的文字行列中的鲜活的物象还原出来,彰显出来,唤醒学生细腻而微妙的文学感觉,引发真切而深刻的阅读体验。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做好课程思政教育的迁移与体验,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借助恰当的载体,最大可能获得学生的情感价值认同,促使学生将教学内容、思政元素内化成为能力和修养。在教学实践中,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晨读时间诵读经典文本,练习写作书评,开展集体交流或展示活动。
教师要仔细研究大学语文教材单元编排、研究课文内容的选取。因为单元编排和文章选取一般融合知识能力和价值引导。每个单元内容都紧密结合单元主题,如从理想篇、家国篇、友情篇、生命篇、社会篇、自然篇等单元名称中,就能看出教材编者以文育人、培根铸魂的编写理念。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选文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然后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比如,从《离骚》中,可以学习爱国诗人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对理想的追求;从《苏武传》中,自会感动于苏武“渴饮雪,饥餐毡,牧羊北海边”的矢志不渝;从《阁夜》中,能够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除了文本,还可以拓展到作者,延伸到时代。比如学习屈原的作品,如就可以“爱国主义”为主线,串起中国文学史上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一个个爱国主义作家,他们“位卑未敢忘忧国”“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经典诵读中
渗透思政教育
近些年,伴随着国学热的出现,经典诵读成为语文教育教学方面的一个热门词汇和广大传统文化爱好者推广国学的一面旗帜。经典诵读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和宽广的价值。教师可将经典诵读渗透应用于当下的语文教学,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一种探索。
“韦编三绝”的故事是说孔子反复研读易经,连串竹简的皮绳弄断了三次,足以看出其诵读之精深。语言文字是能量信息的载体,对那些经过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精华,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就会逐渐形成自我独特的生命体验,激发自我创造活力和生命内发力。大学语文教学,在侧重于理解性认知的基础上,应该将经典诵读渗透其中,这样可以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也有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和高尚人格的形成。学习一篇文章,并非识字造句、分析理解就可以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而是应站在生命和智慧的高度去认知学习。识词造句只是基于技能层面的知识传递,而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则是语文教学中更重要的一个方面,通过文学的熏陶、浸润,滋养人性的精神内核,使人富于理想和活力而不乏理性精神,使人精神饱满而不乏现实生存之技能,对生命和大地充满敬畏,让人成其为人。
借助信息技术
渗透思政教育
现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别的不说,仅各类微信公众号上就不乏丰富的学习资源。合理运用这些资源,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还能提高教学效率。当然,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应注意结合教学目标,注意落实课程思政。比如,学习《三国演义》,教师就可以跟学生一起听“每晚一卷书”公众号上的一篇文章——读懂《三国演义》才明白:人生的5条戒律,越早认清越好。教师可从《三国演义》中选吕布、许攸、关羽、张飞、周瑜等5人,通过这5个人告诉我们做人的5条戒律:不仁不义,会遭万人唾弃;为人狂妄,终被己反噬;骄傲自满,易铸成大错;乖张暴戾,是引祸之源;心胸狭隘,非长寿之兆。从人物故事中抽象出一种人生启迪,这一思路适合解读《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从小说中的人物身上抽象出做人的5条戒律,其中的思政教育显而易见。
总之,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更能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诵读经典文本、写作书评、集体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从而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和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慧芳,齐云龙. 文化引领 思政同行——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研究 [J]. 大众文艺, 2024, (15): 132-134.
[2]袁益梅. “五维四合三步”提升大学语文课程思政育人成效——以广西财经学院大学语文为例 [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4, (09): 54-57.
[3]梁樑. 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4, 40 (07): 216-218.
(作者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孝感43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