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方达 刘彦伶 朱吉庆
承德避暑山庄的园林文化在推动文明对话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是清朝皇家与边疆民族、汉族与少数民族沟通的桥梁,也是中国与外来文化交流的平台。其设计理念、建筑特色、文化活动等都是不同文化交融的产物,体现了中国对世界多元文化的接纳与学习。避暑山庄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提供了空间,促进了思想的碰撞与融合,对构建新时代和谐共生的文化环境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避暑山庄;文明对话;文化价值
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典范之一,始建于1703年,历时近90年建成,占地560多公顷,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山庄融合了北方和江南园林艺术,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其建筑风格各异的庙宇和皇家园林同周围的湖泊、牧场和森林巧妙地融为一体,不仅具有极高的美学研究价值,更是展示中华文明、促进各民族与国家间文化交流的舞台。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承德避暑山庄时指出,承德避暑山庄底蕴深厚,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宗教与社会相适应、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以利于更好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在文明对话和文化全球化视域下,承德避暑山庄不仅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挖掘和传承,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
承德避暑山庄的园林景观和建筑意境曾经影响欧洲,在18世纪世界园林设计史上占据重要的历史地位。它强调和谐共生的理念,无论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还是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都为处理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冲突提供了借鉴。山庄的设计体现了“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这与当今世界提倡的包容性发展相契合。山庄的历史告诉我们,文化交流应是双向的、互动的,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值得被尊重和学习。在全球化的今天,承德避暑山庄的园林文化为推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明对话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深刻的启示。
傅金铎认为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是清朝康乾盛世的产物,体现了统治者的和合理念及国家治理中的融合、团结精神。这种和合文化不仅体现在建筑风格和艺术表现上,更通过各种碑铭、匾额、题咏等形式,详细记载了清王朝统一北方和强化对西藏的行政管理的历史功绩。这种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展示,为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平台,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文化融合。
多元融合的建筑特色
承德避暑山庄作为清朝皇家园林,其设计巧妙地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彰显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园内建筑如万壑松风、如意洲、烟雨楼等,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山水诗画意境,又融入了满族、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建筑特色。例如,普陀宗乘之庙(小布达拉宫)和须弥福寿之庙(班禅行宫)的设计灵感源自藏传佛教的寺庙,体现了与西藏文化的紧密联系;蒙古包式建筑则展示了对草原文化的尊重。此外,山庄内的西洋楼群,采用了欧洲巴洛克式的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西方建筑艺术在东方的实践,反映了清朝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度。这些多元文化的交织,成了文明对话的鲜活见证。
开放包容的文化活动
在清代,承德避暑山庄不仅是皇家的避暑之地,更是朝廷与外界沟通的重要窗口。清朝皇帝如康熙和乾隆,他们不仅在山庄中处理政务,还会邀请各地官员和少数民族首领前来,通过园林中的游赏、宴请等活动,促进中央与地方、满汉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得避暑山庄成了民族融合与文化碰撞的场所,构成了独特的园林文化景观。
承德避暑山庄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外交角色。例如,乾隆年间,避暑山庄曾接待了多位外国使节。1793年,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的万树园接见了英国使节马戛尔尼使团,让英国人对中国的园林艺术有了直观认识,成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这些外交活动不仅是国家之间的政治交流,也是文化、艺术的交流平台。在山庄中,外国使节有机会接触到中国的宫廷生活、园林艺术和传统文化,而中国也通过这些交流,了解了外部世界的风貌。这种外交互动,加深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对话变得越来越重要。承德避暑山庄的园林文化为现代文明对话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未来的园林设计与规划可以借鉴山庄的多元融合理念,创造出更多促进文化交流的空间。同时,山庄可以作为一个活的遗产教育基地,通过一系列展览、研讨会和文化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不同文明的对话与融合。在数字化时代,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重现山庄的盛景,也将成为推动全球文化交流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王莹,王鹏翔,许明君.承德避暑山庄:民族交融的历史见证[J].云端,2024,(33):57-59.
[2]李相国.弘扬“人水和谐”的避暑山庄文化[J].河北水利,2022,(03):25-26.
[3]孙继新.避暑山庄与“和合承德”历史溯源[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8,23(01):109-112.
[4]傅金铎.从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看康乾盛世的和合理念[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01):82-85.
[5]冯春芳,张斌翀,邱珊珊.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对清代承德多元文化的影响[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5,20(01):109-112.
(作者单位:朱方达,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苏州市215008;刘彦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市100084;朱吉庆,上海外国语学院 上海市2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