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晓岚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在该时代背景下,电子信息行业出现的新岗位对于从业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其具备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本文对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策略进行了重点探究,以期能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
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新兴产业迅猛发展,不仅革新了传统的生产技术和工作模式,还促进了产业链重组,同时,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模式与生产方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为了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解决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制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问题,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电子信息行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涌现出许多新技术和新工艺,对其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新岗位对从业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其具备新知识,掌握新技能。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摇篮,应与时俱进,积极适应产业和行业的转型升级,调整和优化教学与人才培养相关目标。电子信息类专业也应如此,教师在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特征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同时,完善课程体系、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以此来满足社会对于高素质强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创新型、复合型特征
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企业青睐。该类型人才往往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此外,其职业素养和品格也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能够适应交叉型工作岗位要求。而落实到电子信息专业,则指的是系统掌握三大技术(信息、电子和通信)等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多个领域如电子、控制等从事开发、检验等工作,且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工程应用与实践能力、良好的职业素质等高素质强技能型人才。
人工智能背景下
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一、完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人工智能技术为该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对知识交叉和技术融合等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基于此,该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应关注职业岗位标准、要求,并进行及时对接,将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目标,大力改革课程体系,即把能力培养列为课程体系完善的重要基点。一方面,重视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培养。该专业可在原有课程如电路、数字电路课程之外,增设其他课程,如计算机课程,从而引导学生以新的视角来了解该行业和产业发展进程,了解人工智能相关方法、工具等,通过突破专业边界,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拓宽课程领域,增加人工智能相关内容,基于该专业,面对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设置新的专业方向,如智能系统研究、无人机等,并开设相关课程,通过这类特色课程,促进专业课程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融合,在丰富现有的课程体系的同时,让学生的学习广度更上一个台阶。再一方面,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该体系以实践为主,且注重分层,即一年级主要是开设基础技能相关训练课程,培养学生的工程认知能力;二年级主要是开设工程设计相关课程,将课程设计作为重要项目,组织学生进行设计、编程等环节项目训练,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相关能力;三年级主要是开设工程实践相关课程,即学生积极参与到企业项目中,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将毕业设计作为重要载体,通过校企合作方式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开发能力。最后一方面,丰富双创课程形式。学校可在现有的双创课程基础之上,大力开展以人工智能为主题的相关讲座,借助丰富的方式如创新项目、技能竞赛等,引导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学习领域,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
二、多措并举,加强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
在新技术和新工艺大规模兴起的当下,该专业人才培养出现了显著变化,不仅体现在培养目标方面,还体现为培养方案的变化。即该方案正在由以往的单一领域逐渐过渡到多领域、复合型等。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措施,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满足社会对于高素质、强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将人工智能这一典型应用作为载体,借助对该专业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创设创新项目孵化平台,借助丰富的比赛如职业技能大赛与互联网+双创大赛等比赛,来培养该专业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使其通过比赛锤炼,不仅具有较高的技能水平和双创能力,且职业素养也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
结语
总之,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会一帆风顺,需要相关工作者久久为功,持续努力,从而使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更符合时代潮流,更能满足社会需求。本文基于人工智能这一背景,探究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路径,并提出完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多措并举,加强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以期在推动专业改革进程的同时,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衍,袁柳,裴姗姗.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变革[J].中国高校科技,2019(1-2):94-97.
(作者单位:广西制造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53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