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霞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的推进,通过中考分水岭划分的职业院校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中职院校学生除了被中考分流的部分,还有来自社会的回流。中职院校的学生生源存在着范围广、成分特殊的特性,其中非常态子女家庭子女占比高,部分学生学习和生活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加强对中职院校非常态家庭子女的家校联合教育,不仅是针对学生发展,对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职院校;非常态家庭;子女教育;家校联合教育
前言
近年来,在“职教20条”改革推进中,社会教育方面确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但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社会资源向普通教育倾斜,职业院校生源发展不均衡的现象。
中职院校作为承接初中教育的部分,多数生源来自被中考分数线分流的群体,这部分群体在成绩表现上相对滞后,同时处于青春期,性格叛逆,辨别能力薄弱,道德观念不强。在教育推进,学历要求上升的同时,还有一部分学生来自社会的回流,部分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之后步入社会,由于学历需求又回到中职院校进行学习。因此,中职院校的生源存在着范围广、成分特殊的特性,而普通高中教育的一次性选择升学成分单一。
中职院校学生家庭情况调查分析
据调查研究,曲靖市职教园区市属有五所中职院校,各所中职院校的办学规模均在6000人左右,每年招收新生人数在1500人左右,各年级人数占办学规模的40%左右。其中,通过中考但未上线人数占比为100%,社会回流人数占其中的15%左右。各校在新生开学后,通过班级进行心理健康排查,在排查中发现,班级成员中各班均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家庭结构不完整问题,属于非常态家庭情况,表现为:父母离异、单亲、孤儿、留守儿童等情况。由于家庭结构问题所引发的教育问题突出,学生心理存在一定的障碍,多数学生的行为偏激、性格执拗、价值观不健全、自卑心理严重,甚至有的学生出现抑郁症状,需要常年服药。
在调查中发现,非常态家庭子女在学习成绩中的表现较为低下,出现打架斗殴等触犯校纪校规的学生占比较高。出现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管教方面和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通过单独走访部分学生,发现有的学生在父母离异后,父母缺乏对孩子关心和沟通,导致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有的学生由于单亲缘故,丧失部分父爱和母爱,变得易挫和自卑;有的学生是孤儿或留守儿童,存在隔辈教育的理念认知分歧。
三维家校联合教育体系构建的对策建议
学生的成长以学校教育为基础,以家庭教育为基石,在不同阶段的成长中,学生的成长不仅依托学校的知识输出,同时学校在承担培养学生的责任中,需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方位发展,但更离不开来自家庭的正确引导和价值观的树立。因此,要重视家校联合教育相结合,多维度、多层面为学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家校联合教育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着手:
一、家长层面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任何一个孩子首先接触到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课。因此,作为父母首先要提高自我认知,不断完善自我的价值体系,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以身作则,做好父母应尽的义务,并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二、学校层面
学生在校园环境中,首先接触的环境就是班级环境,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离不开校园管理完善的制度,在制度的约束下,学生在完成学习的同时,学会约束自己。
其次,班主任作为班级的引领者,需要有一定的责任心和管理能力,学校在班主任的选任中,应注重考量班主任的各项能力,不断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和管理,建立健全班主任管理和考核办法。
班级活动,除了在班级群体内定期开展主题班会,还应该组织召开家长会。由于中职院校学生的生源地分散,无法集中进行家长会的召开,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应考虑利用多媒体媒介开展线上班会,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多方位了解学生的需求,洞察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引导、疏通。建立专属非常态家庭子女的学生情况的沟通记录档案,有针对性地多关注、多关心、多了解、多沟通。
在校内成立心理辅导站,定期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和疏通活动。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添加丰富的实训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转移自我注意力,建立健全自我认知体系。
三、社会层面
社区教育是家庭教育的联动基础,在孩子的孕育过程中,社区作为出生登记的起点,首先对新手父母在正确养育方面进行宣传教育,成立社区青年抚育教育服务场所,不仅关注孩子的出生健康问题,对家庭环境的创设可以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其次,在社区可以开展不定期的讲座宣传教育,针对非常态家庭子女教养环境方面着力加强宣传力度和扩大教育范围。
结束语
中职院校的非常态家庭子女数量多、范围广,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父母在追求经济独立和情感需求时做出了不同的选择,父母的选择对孩子的成长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正确引导中职学生方面更需要建立完善的家校联合教育体系。家校联合教育,需要的是家庭和学校的双向奔赴,在强化家庭教育的同时要站准学校教育的联动立场,不断完善联动机制,利用新兴媒介,开创多条联合路径,全方位、多维度链接,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贡献家校力量。
参考文献:
[1]孔美.中职学校非常态家庭学生积极价值观教育研究.教师通讯.2019(11)
[2]王怀军.刘金萍。对农村非常态家庭学生教育的几点思考.吉林教育教研.2015
[3]黄攸群.论家校联合教育对中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中学教学参考.2023(01)
(作者单位:曲靖财经学校,云南省曲靖市65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