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理论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的文化人类学课程教学设计

□伊丽娜

本课程设计以《文化人类学概论》课程为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阐释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专业课程教学的策略与方法,从而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人类学;课程思政

《文化人类学概论》作为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基础课程,以文化为核心概念,涵盖了多样化的文化现象和丰富的理论知识。这门课程不仅探讨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还提供了不同的理论视角来分析和理解人类社会和行为。鉴于学生的社会经验和认知能力可能尚未完全达到可以深入理解一些西方理论的水平,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文化人类学概论》课程中,不仅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专业知识,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本研究以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019)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文化人类学概论》为例,试图展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的教学设计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涵盖了人类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学科定位,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流派,文化的定义,族群、民族与种族的关系,生计方式,家庭和亲属关系以及社会结构等内容。

二、教学理论与策略

本课程主要依据学习金字塔理论,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方法,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讨论式讲解、实验教学,以视频等内容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和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学情分析与课程目标

1.学习能力分析

(1)文化人类学概论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许多刚从高中毕业进入大学的学生往往对这门学科的理论知识掌握不够,缺乏系统性的认识和深入的学习。

(2)学生思想状况分析。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意识、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需要任课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给予正面的激励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的正确的三观,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

2.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社会文化人类学主要理论和基本观点,更好地掌握文化人类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引导学生从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视角去分析问题,更好地认识社会。

能力目标:让学生掌握文化人类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及在研究中的具体运用,提高学生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思考和评判能力。

思政目标:在《文化人类学概论》课程教学中,我们将深入挖掘并有效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并激发他们对国家的深厚情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四、教学内容设计

课程内容学习内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融入

第一章绪论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文化人类学的生产与发展历史强调文化的相对性和整体性,使学生能够客观分析文化偏见和刻板印象。

第二章文化人类学的理文化人类学主要理论流派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和历史逻辑,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共

论与发展过程同体意识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三章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文化人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研究策略通过案例说明使学生了解调查研究对于科学决策和解决问题的重要作用

第四章什么是文化文化的概念、结构与要素;文化的特征;文化变迁在讲授文化的定义和特征时,通过观看电影《孔子》,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

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激发其对爱国主义思想的认同与传承。

第五章族群、民族与种族西方族群和族群认同理论的形成、发展,介绍其中有代表性强调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通过观看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强调民族团

的理论观点,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当今国际民族和族群问题结对于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六章生计方式了解四种生计方式:游猎、游耕、游牧及精耕农业;理解这些从历史视角分析了农耕与游牧两种文化的互动及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

生计方式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成的重要意义

第七章家庭、亲属关系与了解家庭和亲属关系的性质及其在人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强调家庭在社会稳定和个人成长中的作用;讨论当前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如

社会结构家庭暴力、性别歧视等,并探讨如何在社会主义法治框架下解决这些问题。

第八章社会团体、政治组学习社会团体、政治组织和社会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形式;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如志愿者组织、慈善机构等,分析它们是如何

织与社会控制掌握政治组织类型和演进规律在社会控制和组织中发挥作用,以及如何体现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第九章沟通的意义学习语言、语言符号,语境的内涵与意义语言的社会文化讨论国家通用语言在实现教育公平、提供平等学习机会中的作用。

关联

第十章文化变迁与文化学习文化变迁的原因,掌握文化变迁的种类和规律,了解强调文化变迁中积极的价值观念,如创新、包容、和谐等,同时引导学生批

人类学的应用应用人类学判地看待文化变迁中的消极因素,如盲目崇拜外来文化等。

教学过程与实施

本课程采用基于超星学习通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采用在线预习、课堂讲授和课后评估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

在具体设计上,通过线上教学将课程知识点提前在超星学习通上进行部署,让学生提前预习重点知识。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师生在一起的优势,通过讨论式讲解、小组讲课、案例解释、课堂游戏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课程重点内容,提升学习效率。通过重点、难点、知识点梳理过程中有效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学生五个认同。通过师生角色互换、课堂讨论和小组竞赛等互动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深入参与到教学实践过程,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体验和能力。课后,引导学生阅读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献,提升他们的理解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强其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

教学反思

在《文化人类学概论》课程中,尝试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角色互换等方法来加深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课程内容涵盖了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通过课程的精心设计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观察到学生在课堂中展现出了较高的参与度和兴趣。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的匹配程度是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计划在未来的课程中增加更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机会亲身体验和研究不同文化,以促进他们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理解。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高校课程教学的路径研究”(编号:NGJGH2023380)。]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10)

2024-09-19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58328.html 1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的文化人类学课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