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颖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非遗文化正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走向世界。体验非遗,传承技艺,在中职教育中进行非遗“粮画”的传承与实践,是培养中职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奠定他们今后走向职业岗位的坚实基础。因此,不论是中职学校还是一线教师,都应当积极传承非遗文化,将“粮画”融入中职教育教学之中,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引领学生展开一系列新奇探究。本文对非遗文化“粮画”融入中职教育的意义与传承路径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为广大一线教育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非遗文化,粮画,中职教育,传承路径
当今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承载着民族发展的记忆与文化精髓。但工业化与数字化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市场环境,对于非遗文化传承来说既有重大挑战,也有新的机遇。将非遗文化“粮画”融入中职教育中,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的鉴赏、二创与造型等,将大大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与审美素质,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他们传承非遗并进行实践探索。
非遗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意义价值
非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明确指出,非遗文化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如语言、民间故事、史诗、传说等,还有传统音乐、舞蹈、戏剧、节庆活动、民俗活动等。就非遗“粮画”来看,也有其丰富性与独特性,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教学资源。非遗文化融入职业教育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扩展学生的兴趣、爱好范围,也能激发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当然,非遗文化融入职业教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进一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
非遗文化“粮画”
融入中职教育的传承路径策略
一、“粮画+课程”,以项目凸显专业特色
坚持以“粮画”项目建设为中心,研发粮画相关课程,凸显专业特色。中职学校积极聘请粮画的传承人进入幼儿保育专业教授和指导,使得该专业成了粮画传承示范基地。久而久之,专业教师成为非遗文化的保护者、传承者,而学生们则成了粮画文化的推广者,值得我们深入探索与实践。具体来说,我们编写新的教材,根据粮画的历史渊源与文化精髓,渗透民族文化教育。比如,挖掘粮画背后的起源、发展、寓意和工艺等,串联相关历史背景,形成故事、案例,直观化进行展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热情。在此基础上,我们在专门的时间段引入粮画内容教学,指导学生制作粮画,并激励创作、展示,使他们获得了浓厚的成就感与职业自豪感,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认识五谷杂粮,传承粮画技艺,继而让学生爱惜粮食,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现代化的全面素质教育主旨不谋而合。
二、“粮画+活动”,以校园文化促氛围建设
学校积极开展非遗主题讲座宣传,先是联合地方政府申请宣传,再是组织学生编排与活动,营造出浓厚的粮画文化推广氛围。就此带领学生参观文化馆非遗项目展览活动,还有线上的展览、讲座,都带来新奇的教与学体验。在此基础上,校内还专门组建了粮画社团,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其民族认同感、自豪感的提升,同时也训练学生的创意手工能力,为今后求职就业与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粮画+平台”,以资源促平台营造育人环境
延续政府力量,进一步吸引社会人士组织和参与“粮画”活动,达到了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我们联合第三方机构,积极成立了“粮画”发展研究平台,由传承人牵头培养新生代的传承人,培养专业的课程教师,不仅稳定学校教师资源,还减轻了已有传承人和兼职教师的压力。甚至在地方申请成立“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东明粮画”大师工作室,让东明粮画制作技艺传承人走进校园,再由学生带着传统文化回到社会,让来源于民间的文化回归民间,一举两得。
总而言之,非遗文化“粮画”融入中职教育,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链接传统实现文化艺术创新,正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方向。围绕粮画进行相关项目、课程设置,投入一定的资源支持创新活动与平台,必定能够在短期内营造出浓厚的文化育人氛围。
参考文献:
[1]张晨.非遗艺术融入社区老年教育的路径研究——以客家蓝染手工技艺为例[J].山西开放大学学报,2024,29(01):13-16.
[2]刘慈晋,侯怀昌.区域非遗传承与高职教育互促融合策略研究——以山西经贸职业学院“晋韵非遗数字技术文化传承创新平台”建设为例[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4,32(01):72-77.
(作者单位:东明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山东 菏泽27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