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金芝 卢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高质量发展的推进,收入分配问题日益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期间主持召开了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强调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最终要体现到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上。
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河北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河北省要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展现新作为,就需要统筹高质量发展与分配制度优化。其关键着力点之一,就在于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增加中低收入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特别是要增加在可支配收入中占比最大的工资收入。
提高劳动者工资收入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初次分配是在市场机制起决定性作用下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实现各自回报的过程,它是收入分配的最基本、最重要环节。目前,作为国民主体部分的中低收入群体,其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工资收入。提高劳动者工资收入有助于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扩中提低、实现共同富裕。
从宏观上讲,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由“利润拉动型”转变为“工资拉动型”。这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客观地需要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合理增加劳动者工资及提升劳动报酬份额,进而,一方面通过居民消费能力的增强,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通过人力资本积累,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从微观上讲,在企业内部,工资是主要的人力成本,也是重要的人力投资。作为人力成本,工资的合理增长,可以倒逼企业技术创新、资本深化和产业升级,引致对高素质劳动力需求的增加,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企业效益;作为人力投资,工资的合理增长会激发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吸引和留住优秀员工,进而带来劳动生产率提高、企业效益改善。综上可知,宏观上的工资拉动型经济增长以及微观上的企业工资增长带来劳动生产率提升、效益改善,均又可为工资增长、劳动报酬份额提升提供空间;同时,工资的合理增长、劳动报酬份额的适当提高,使得更多高素质劳动力获得更高质量就业和发展的机会,加之当下高质量充分就业等相关政策的加持,其结果有利于扩中提低、促进共同富裕。
持续提高劳动者工资收入,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2012—2022年间,河北省城镇非私营单位与私营单位的平均工资分别增长了2.35倍和0.93倍,年均增速分别为8.91%和6.78%,均超过同期GDP的年均增速,提高劳动者工资收入成效明显。不过,河北省劳动报酬份额尚未能进一步提升;装备制造、钢铁与石化等优势产业的平均工资低于京津的同业水平,更有甚者低于河北省制造业的平均水平,优势产业的人才竞争处于劣势。此外,河北省最低工资制度的兜底保障作用也有待加强。以河北省2023年1月起执行的最低工资标准为例,最高档为每月2200元,占2022年全省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均工资的35.42%,略低于《最低工资规定》中要求的40%;同时,最低工资标准自2017年至今仅调整过两次,低于《最低工资规定》中要求的每两年至少调整一次。这表明河北省劳动者工资收入还存在着持续增长的空间。为进一步提升劳动者工资收入,今后河北省还需要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努力提高劳动报酬份额。提高劳动报酬份额,需要强化初次分配中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坚持多劳多得,扭转过去“重资本、轻劳动”的倾向,从而使劳动、资本等各要素的收入差距相对合理化;同时,还要千方百计保各类市场主体,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推进减税降费,减轻企业发展负担,让企业在吸收更多劳动力就业的同时,有更多经营性收入转化为劳动者报酬。为此,政府需要在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同时,制定政策以合理提高劳动报酬份额,使劳动贡献与回报相匹配。具体来说:一是加强工资分配的宏观指导。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指导行业、企业工资合理增长;建立规范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发布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推动企业建立健全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及正常增长机制。二是在考虑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劳动报酬份额合理水平有差异的前提下,开展劳动报酬份额达标评比活动,对提升到合理比例的企业给予财税支持,比如社会保险缴费补贴、税收减免等,以激励更多企业提高工资和劳动报酬份额。三是支持企业建立工资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挂钩的工资制度并定期开展企业达标评比活动。对有相关制度且有效实施的企业给予经济上的奖励和荣誉上表彰。四是支持推动劳动偏向型技术进步,特别是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将资本深化路径从“强资本弱劳动”转向“优资本重技能”,激励企业在资本深化、转型升级过程中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五是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加大对劳动者技能培训的支持力度,让劳动者掌握更多技术、技能,让更多劳动者有能力获得高质量的就业机会,进而推动劳动报酬份额的提高。
引导优势主导产业工资水平适度提高。河北省优势主导产业工资水平相对京津,尤其是北京劣势明显,人才引留难题制约该类产业高质量发展。政府应加大对优势主导产业引才留才的工资待遇支持力度,提升其引才留才的能力。一是对年工资增长率超过省工资指导线基准线的优势主导产业按照超过基准线的程度给予正向的不同额度的财税支持。二是在各地现行人才政策基础上,适当放宽传统优势主导产业企业引才补贴的资格条件。三是对优势主导产业企业引进的优秀高校毕业生和青年人才给予社会保险缴费和安家补贴。四是对传统优势主导产业全体职工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缴费的单位缴费部分给予一定额度的财政补贴。
扎实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资集体协商是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配套的制度安排之一。行业、企业是否有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以及实施效果如何,与工会组织是否健全、是否敢谈和会谈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工资集体协商的推进离不开相关部门和各级工会组织的共同努力。一是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工会法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二是各级劳动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工资集体协商签订工资集体合同工作的协调、指导和服务;三是各级工会组织要加强自身专业能力建设,切实担负起员工利益维护者的职责,在推进行业、企业工资集体协商中发挥应有作用;四是工会组织应主动与企业方沟通交流,让企业方明白,在企业劳动生产率和效益提高时,工资相应提高不只是成本增加,更会带来激励效应,是劳资互利共赢之举。
增加最低工资调整频次及额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首先可以提高低端岗位劳动者收入;其次,还可以通过最低工资的传导作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这是因为,现实中许多企业将最低工资设为一线员工的固定工资,并参照其计算社保缴纳费用和浮动工资额度;同时,不同层级岗位之间的工资有着内在联系。由此,企业员工工资增长对最低工资有着高度依赖。为更充分发挥最低工资的作用,河北省需要适当增加最低工资调整的频次,至少每两年调整一次;最低工资标准对标城镇单位全口径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商学院)
(稿件来源:《经济论坛》202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