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 推荐
  • 财经
  • 产经
  • 区域
  • 金融
  • 观点
  • 三农
  • 企业
  • 法制
  • 社会
  • 资讯
  • 视觉
第03版:长城论坛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赋能乡村振兴

□张瑞涛

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近期联合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指导意见》要求,“建立完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增强金融服务能力,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健全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可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施足“金融底肥”。

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具有多层次、差异化特征,必然需要多元化、立体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体系与之相对应。但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仍存在信用体系关联性不强、农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不高、机构间以及机构与政府间耦合性不强等问题。当前亟需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体制机制优化、农村金融科技创新等方面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助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深化农村信用体系系统性建设,优化农村金融服务配套体系。以基础金融服务为“地基”,扎实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深入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和信用户创建,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将农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与乡村振兴、乡村治理、产业发展协同推进,构建融合、系统的大农村信用体系,形成可为涉农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服务的信息基础。结合数字乡村、智慧农业发展,充分挖掘替代性数据和信息,整合农业农村行政管理大数据,打破各级政府部门的“信息孤岛”以及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的信息藩篱,推动涉农信用信息共建共享。充分发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作用,夯实数据底座,推动涉农信贷数据的积累和共享。

优化农村金融供给体制机制,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能力。优质的农村金融供给有助于农村实现全面振兴。健全基层金融服务体系,科学布局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互助性金融等各类金融机构,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在业务范围内为乡村振兴提供中长期贷款支持,加强村级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建设,疏通金融资源向基层地区流动的传导机制。发挥财政“输血”功能和金融“造血”功能的耦合效应,按照“宽松搭配、协调配合”的财政金融协同原则,综合运用税收减免、贷款贴息、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支农支小扶贫再贷款向农村倾斜等政策组合,引导金融资源下沉农村、农业和农民,提升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质效。

完善各类组织间联结机制,增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韧性。建立政府、金融机构、涉农经营主体多方参与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有利于增强其韧性。塑造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耦合的农村金融体系。鼓励在农村金融制度供给、农村金融信息整合与征信建设等方面发挥政府的规则制定者、市场失灵弥合者和金融行为监督者的作用,从上层稳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构建层次分明、优势互补、竞争合作的银行机构服务格局。建立商业性、合作性和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整合政策性银行服务国家战略优势、国有大型银行资金科技优势、中小金融机构贴农支农支小优势,形成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充分发挥优势、协同共进的发展格局。强化农村金融机构与涉农经营主体关系。根据涉农主体主业经营特点和资金需求时间,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某产业短期贷、信用贷等差异化产品和服务,提高涉农经营主体对金融资源的可获得性。

加大农村金融科技创新能力,拓宽农村金融应用场景。金融科技为破解农村金融服务难题开辟了新路径。借助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自动化采集产业全链条数据,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运输等各环节实物流转化为数据流,强化数据增信,打通产业上下游间多级信用可传递,实现金融服务对农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精准滴灌”。依托卫星遥感、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技术,整合应用涉农主体生产、社保、消费、金融等各类行为数据,完善数据分析模型,精准感知和充分满足不同类型涉农经营主体需求。运用大数据和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建立反欺诈模型、评分模型、授信策略模型和定价模型,实现涉农贷款全程线上审批、风险共担。打造智慧风控平台,健全数据库、模型库、参数库,提升风险防控精准性,推动风险管理由“人控”向“机控”“智控”转变。

【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加快健全河北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理论逻辑与优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0302002)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2023-12-01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38761.html 1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赋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