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宪民 申玲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局,第一次郑重提出建设农业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而且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这一新的重大提法和战略安排,既是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更高要求,也是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的战略部署。“全方位”一词高度概括和浓缩了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保障粮食安全的全过程、多领域、各方面和系统性的措施,也全面明确地界定了我国粮食安全目标以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和重点任务。“只有把住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稳住农业基本盘,才能以国内粮食稳产保供的稳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端牢饭碗就不会受制于人。因此,我们应深刻领会把握“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核心要义,切实落实好、实现好党中央的各项要求。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
强化党政同责保粮食安全。粮食安全问题不能完全任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而是需要党政同责,层层压实主体责任,发挥有为政府作用,推动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落地,筑牢粮食安全根基。能否主动抓好粮食安全工作,是对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政治站位高不高、大局观念强不强、责任担当实不实的重要检验。要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各尽其责,保耕地、保面积、保产量、保自给率,持续抓早抓好抓落实。
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而如今,一些耕地乱象屡禁不止,导致现有用于粮食生产的耕地十分紧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用途管制,规范占补平衡,强化对耕地数量、质量、生态的“三位一体”保护,大力推进农田建设,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自古以来,粮安天下,种为粮先。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和基础性的核心产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我国作为农业和人口大国,种源自主可控关乎一个国家的核心利益,是应对国际贸易谈判的利器。但我国种业发展基础不够牢固,提振种业创新发展迫在眉睫。因此,要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开发利用,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提升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耕地数量有限,要想在有限的耕地上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夯实粮食生产能力基础,根本出路在科技。要切实落实“藏粮于技”,提升种粮“软”实力,用科技创新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只有解决好“如何种好地”这一问题,农业根基才能更稳,发展底气才能更足,农民生活才会更好。因此,要突出抓生物技术,针对我国最紧缺的粮食品种和资源性农产品,通过技术创新挖掘增产潜力;因地制宜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克服农机短板,提升农业劳动生产效率。
加大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还有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但目前我国农村市场体系还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问题:产业体系还存在结构不合理,生产体系存在物质装备和科技创新不足,经营体系存在经营规模偏小、新型经营主体能力弱、耕地细碎化等问题。因此,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方面,要大力发展粮食产业集群、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在生产经营体系方面,要加快农业经营体系创新,构筑粮食生产高效率、高收益主体。
提高粮食储备、流通、调控、减损能力。粮食生产是基础,储备、流通、调控、减损则是确保粮仓满粮的重要支撑。要不断完善粮食储备应急体系,提升国家、地方的战略和农户的家庭储藏能力。重视从农村的物流设施到城市的商流体系建设,实现产地批发市场到销地批发市场无缝衔接,确保产得出、供给及时,销售不断档。加快构建统一高效、协调有力的粮食安全综合保障调控体系,保持粮食价格处于合理水平。抓好粮食产后减损和粮食节约减少浪费环节。
出台政策支持。粮食具有明显的准公共物品属性,兼具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国家和人民主权三项国家安全职能,必须从国家政策层面加强政策支持保障力度。以此增加“软”激励,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达到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目的。保障农民收益是一项系统性工作,这需要建立促进粮食生产的利益引导机制,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提高农业补贴规模,完善农业保险与农业补贴互补的农户收入保障机制。
树立大食物观。大食物观既是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也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大农业观,也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既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观,也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食物消费需求的有效途径。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实现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食物安全政策由单一的供给侧管理向需求侧管理拓展。
(作者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