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 推荐
  • 财经
  • 产经
  • 区域
  • 金融
  • 观点
  • 三农
  • 企业
  • 法制
  • 社会
  • 资讯
  • 视觉
第03版:长城论坛

坚定文化自信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张芸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既要坚定文化自信,提炼展示中华文明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独特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又要保持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开放品格,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党的二十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凝聚着中华文明的深厚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重要部署,首次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新论断,为促进文化繁荣、做好国际传播提出了目标任务和方向遵循。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文化自信熔铸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底色

文化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有着绵延五千年从未断流的深厚历史底蕴,凝结着博大精深的思想智慧,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为中华民族提供了无比强大的前进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深层次表现,彰显出独具特色的中国精神、中国担当和中国力量。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文化自信凝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要增强历史主动,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指出,“中国走上这条道路,跟中国文化密不可分。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国人民向上向善、追求梦想的奋斗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精神伟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因密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赋予了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的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彰显的文化自信,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和社会号召力,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加快推进话语体系创新,用中国故事生动展示中华文明形象

中华文明所蕴含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具有全人类相融互通的情感和共同价值追求。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世界文明新形态,为解决全人类共同问题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但是,置身世界局势动荡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西强我弱的舆论格局和“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负面论调,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仍然面临艰巨的困难和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些都是中华文明新形态的具象表现,是中国故事的生动题材。我们要创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用人类共通的思想和情感把中国故事讲出来,讲出彩,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创新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首先要以内容为王,创作反映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精品力作,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IP,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近年来,除了传统影视剧、纪录片等文化节目之外,在以TicTok为代表的国外短视频平台上,很多独具特色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节庆活动等凝聚中国文化元素的作品成了出圈爆款,成为互联网空间里国外受众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讲好中国故事,还要回应全球关切,找准具有普遍意义的共同关注点,强化国际表达,展示中国方案的世界意义。比如,围绕中国的脱贫攻坚,从世界消除贫困、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共同追求设置议题,邀请外国媒体记者进行体验式报道,用生动直观的图文、短视频、参与式直播等形式,讲述中国的脱贫故事和文明成果,全面阐释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展现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强化塑造可亲可敬的中国形象。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交流互鉴促进中华文明对外传播

历经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面对加剧动荡的国际局势,面对复杂激烈的国际舆论斗争,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适应中国深层次开放格局的国际战略传播体系,构建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是一项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文化只有在传播中才能释放生机活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树立中国良好形象的重要途径。在数字化信息时代,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加速全球化进程,世界文明呈现出交流、交融、交锋的趋势。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既要坚定文化自信,提炼展示中华文明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独特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又要保持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开放品格,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坚持守正创新,在把握对外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创新传播理念、内容、方式和手段,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国际传播体系,从多个层面促进文明交流,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

首先,要转变对外传播理念,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国际传播“朋友圈”。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对外传播的使者。在加强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协同联动,强化主流媒体的主体功能之外,支持和鼓励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以及自媒体大V等多方力量参与对外文化传播。在传播内容上,要融通古今,一方面深刻呈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展示底蕴深厚的文化大国形象;另一方面,要生动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新形态,讲述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成就和文明成果,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在传播方式上,要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群体的受众需求,进行分众化、差异化、精准化传播,努力消除“文化折扣”。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元宇宙等新媒体技术,借助各类传播平台,强化国际视野、个性表达、视觉呈现和互动参与,用生活化、沉浸式场景讲好“人”的故事,全面提升传播效能。

(作者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2023-01-06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20342.html 1 坚定文化自信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