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岩江
盛夏的白洋淀,绵延无尽的芦苇荡,以及被芦苇掩映的渔村,构成北方少有的天然水乡画面。酷热的夏日,父亲撑着渔船在淀里撒网捕鱼,母亲衔着柔软的苇眉子织席。他早出晚归,她夜以继日,一点一点创造着,我们这个普通人家的财富价值。过完整个夏天,只有“七夕”能让他们放下手里的活。
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父亲和母亲也会过七夕,可他们的七夕不是你侬我侬。大众情人节固有的浪漫,父亲母亲永远不会懂。不知是巧合,还是冥冥之中,白洋淀每年的七夕几乎都会下雨,这仿佛成为一种定数。白洋淀的老话—雨天不行舟。等到七夕这日,父亲的渔船撑入浅湾,抛锚避险。父亲不下淀捕鱼,他依旧不停歇。那时我们一家四口,住这三小间青砖老屋。矫捷的父亲,屋里屋外、房上房下和院里院外的检查,木工、瓦工、油工和电工等活都不在话下。我们本残缺破旧的老屋,经他的修缮变得坚固牢靠。
夏天和下雨相生相伴,再平常不过。可七夕这日的雨,母亲格外操心,要求格外高。如若是“东边日出西边雨”,她认为牛郎和织女向左走向右走,两人擦肩而过。如若是“顿时天闸泄水柱”,她会担心牛郎和织女饱受相思之苦,怕他们伤心哭坏身体。在母亲心中,“天街小雨润如酥”式的烟雨蒙蒙,最佳的七夕雨。
奶奶是一位小脚女子,不会识文断字,可慈祥的老人是我首任启蒙老师。记得儿时,每年的七夕节,奶奶都会喃喃细语,为我们口传心授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从奶奶口里说出来可信度极高。当听到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此出现,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我们会为牛郎织女打抱不平骂王母娘娘—老妖婆。奶奶会高度紧张堵我们的嘴:不能对天上的神仙不敬。好在,很快奶奶为我们带来喜讯,虽然这对夫妻有无法逾越的天险,但他们的忠贞爱情,还是感动了喜鹊,于是成千上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他们走上鹊桥相会。
奶奶告诉我们一个秘密,七夕节的午后,在葡萄架底下能听到牛郎和织女说话。巷子里的孩子都聚在奶奶的葡萄架下,一起见证这份美好和传奇。记得那年七夕,二叔家小磊在葡萄架下违反纪律,我们不由分说把他驱逐出葡萄架。他哭着去搬救兵,直到奶奶求情把他送来……为什么让孩子听神话故事,因为神话故事能扩展他们的视野,有助于拓展孩子想象力,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正确的价值观。七夕节牛郎和织女是白洋淀孩子最初的神话故事。
七夕这日,父亲会亲自掌勺为我们烹调,我和妹妹惊叹他做菜的技艺。长大后才明白,母亲数十年如一日为我们做饭,时间长了会逆反。而父亲偶尔的一次,是发现的不一样的烟火。七夕的晚饭,我们全家在屋顶聚餐。此时此刻星空璀璨,父亲手指向银河的地带。我们仰望夜空,长长的银河像是一条淡淡的纱布,一条巨大无比的天龙,一条辉映成一片的光带。银河里有很多很多像粉末一样的星星,其中牛郎和织女星最引人注目,牛郎星“挑着”两个不太亮的“儿子”和“女儿”,与织女星隔河相望。
如今,时光荏苒,恋恋风尘。我这个在他乡漂泊的异乡人,离家三十载。在离家的地方,总会不经意遥望远方。曾经的乡音悄悄地隐藏,说不出的诺言一直放心上,有许多时候眼泪就要流。这年的七夕节临近,心底泛起一阵温暖。七夕是我的乡愁,是我永恒的星光依旧和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