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长城论坛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新突破

新华社发

□边继云

“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和空间结构、区域产业转移承接的内容形式都将发生变化,京津冀协同发展也将进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全新发展阶段。深刻把握新阶段的战略使命,创新发展路径,实现发展突破是京津冀必须要完成的核心命题。

在高质量协同发展模式的确立上实现突破,形成对全国其他区域协同发展的示范和带动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推动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跃升期,高质量发展仍是各领域发展的核心诉求。满足发展诉求,在高质量协同发展模式的构建上实现突破,为全国其他区域协同发展提供示范样板,应是“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要任务。

在区域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上实现突破,成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产业、创新、环保、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深层次问题的解决和协同发展新空间的创造都急需体制机制创新来进行突破。因此,构建创新型、突破性协同发展机制体系,如以产业链为基础的区域产业空间再造机制、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机制、区域内不同主体功能区之间的资源和生态补偿机制、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环境要素资源协调机制等则成为“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在区域协同发展的多维创新体系构建上实现突破,成为全国创新发展的主要策源地。“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地区必须要完成的战略任务之一就是在实现习近平同志提出的“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的发展目标上向前跨出实质性的一步。但客观而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要想实现创新策源地的作用,首先要构建突破性多维创新体系。从领域来说,要在理念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多创新体系的联动上实现突破;从主体来讲,要在企业、高校、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等多创新主体的协同上实现突破。

在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上实现突破,成为全国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示范高地。京津冀经济圈与其他经济圈的明显区别是以首都为中心城市,除经济发展功能外,还具有强大的政治服务功能,要在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为全国其他地区树立示范榜样。因此,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统筹产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在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上实现突破,成为全国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示范高地则成为“十四五”时期其要完成的任务。

在推动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上实现突破,具备国际示范意义的现代化新型首都经济圈初具雏形

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要义,破解当前城镇体系支撑无力、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困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空间结构、经济结构、开放结构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应是“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重点。

以非首都功能疏解为核心,进一步优化提升京津冀空间结构。“十四五”时期,以“一核两翼”(北京、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为主体,进一步优化京津冀空间结构,将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城市专业化分工体系建设以及城市功能提升相结合是保障京津冀要素自由流动,推动京津冀深入协同发展的重点。此阶段,空间结构的优化应该在产业转移承接平台载体的基础上,着力破解三地公共服务能力、产业配套能力非均衡发展的状况和要素共同体市场建设滞后的困境,着力在优化公共资源配置空间结构、就业空间结构、协同治理空间结构等方面发力,在市场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实现实质性突破。

以产业体系区域性重构为核心,进一步优化提升京津冀经济结构。京津冀经济圈作为重点打造的世界级经济圈,对内,肩负着引领、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增长的重任;对外,承担着参与世界经济合作,应对国际竞争的挑战。这就决定了京津冀经济圈产业体系的发展应着眼于全球,建设能支撑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的产业体系。产业体系除了要服务自身以外,还要服务全国,并在服务全国的过程中发展、提升自己,从而实现在某些领域具备服务世界的能力。因此,“十四五”时期,以产业体系区域性重构为核心,优化提升区域经济结构,从“单心单核单极”的产业发展格局到“多心多核多极”的产业分工格局,形成高聚集、高能级、高效率、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辐射带动全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引擎和战略高地势在必行。

以统筹开放为核心,进一步构建京津冀区域开放大格局。京津冀作为带动环渤海和北方地区发展的战略关键,也是这些地区对外经济交往的重要通道。“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必须发挥引擎作用,以统筹开放为核心,一方面,以点带面,带动广大北方地区参与到全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合作的大局中,为全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贡献力量。另一方面,要积极创新京津冀内部开放合作新机制、新模式,为全国其他区域开放合作贡献成熟经验和发展模式。

在内外双循环格局构建中实现突破,为全国双循环格局的形成提供支撑和引领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出现重大变化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做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双循环发展格局下,都市圈被赋予重要意义。作为新型城市化的主要空间形式和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都市圈是内需的主要增量空间,也是促进双循环发展的重要动力。“十四五”期间,通过都市圈建设,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创造空间载体,促进国内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衔接,构建双循环经济运行体系的战略支点,缔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将是都市圈发展面临的全新要求。京津冀都市圈作为全国三大都市圈之一,在双循环格局构建中实现率先突破责无旁贷。

以双循环格局构建为核心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围绕要素的市场化、低成本、自由化、无障碍流通,高标准构建跨区域市场体系。在跨区域完善市场规则、优化市场环境、加强市场管理、更新信用体系、降低物流成本等方面率先突破,为区域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多依托市场实现良性循环提供支撑和示范。

以双循环格局构建为核心重构基于质量效益的区域产业链路径。适应区域间竞争步入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链竞争的发展趋势,以双循环格局构建为核心,在区域基础产业能力和产业链、供应链水平提升上实现突破。通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产业发展路径重构,打造具有特色竞争优势的高质量效益的区域发展产业链、供应链。推动传统块状经济发展成为现代产业集群,进而保障经济圈大规模经济结构重组和圈域整体功能提升。

以双循环格局构建为核心打造高能级开放门户,构筑一批沟通联动“双循环”的战略枢纽。立足广域共融,加快构建泛欧泛亚国际大通道和覆盖世界经济中心城市的国际供应链体系,以京津雄为枢纽,建设国际门户城市,构筑北方地区沟通联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推动更多国内外高端资源在京津冀集聚运用和转移转化。

(作者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2022-07-23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10185.html 1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