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国
当前,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巩固脱贫成果任务依然艰巨,需要继续对精准扶贫的理论机制与路径对策进行系统地研究。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褚建坤博士研究团队撰写的学术专著《乡村振兴视域下职业教育扶贫路径探索与实践》(中国纺织出版社,2020年9月)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视角,按照“扶志” “扶心” “扶智” “扶资” “扶业”为逻辑框架探索乡村振兴下精准扶贫理论与实践创新,取得了较为丰富和新颖的研究成果。
精准扶贫思想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深刻总结和凝练升华了我国长期扶贫开发工作实践经验。《乡村振兴视域下职业教育扶贫路径探索与实践》运用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阐述精准扶贫要注重协调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注重发挥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注重统筹物质利益与精神鼓励互促互动、注重实干苦干与能干会干有机结合;运用马克思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阐述精准扶贫“全民共享”又突出“全民共建”的时代内涵;运用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理论阐述精准扶贫“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为人民谋利益的党群关系。
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职业教育层面的扶贫机制已经产生从“授之于鱼”到“授之以渔”的变革,理念上实现“宏观普惠”到“微观精准”的转变。《乡村振兴视域下职业教育扶贫路径探索与实践》认为,乡村振兴的逻辑生长点在于职业教育扶贫,提出乡村振兴视域下职业教育扶贫的三大目标逻辑,分别是:职业教育扶贫可以有效阻断贫穷代际传递;职业教育扶贫可以有效提升乡村教育成效;职业教育扶贫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这些内在的逻辑理论阐述,为乡村振兴视域下精准扶贫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奠定了基础。
《乡村振兴视域下职业教育扶贫路径探索与实践》指出,新时期的扶贫工作,要构建一系列精准扶贫的机制和模式,使精准扶贫工作更加体制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一是要确立新时期精准扶贫的政治机制,建立以国家为中心的扶贫治理再分配体制,通过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推算四项环节,实现精准脱贫。二是要完善精准扶贫“全程透明”运行机制,坚持“民评民议、公开公示、阳光透明”的原则,完善精准扶贫资金“拨—管—用—审”的监管机制,使扶贫资金专款专用,杜绝腐败滋生。三是要创新“互联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模式,打造“互联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模式,主要从将互联网与学校教育资源、教师、课程、学生、农村产业和市场等多种因子结合起来打造具体细分领域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模式。四是构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考核评价机制,制定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绩效考核的层次结构体系,并随着精准扶贫工作发展的演变改进策略与优化措施。
总的来看,《乡村振兴视域下职业教育扶贫路径探索与实践》一书对精准扶贫思想理论体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具有较深刻的学术性、理论性和科学性,研究结论对于开展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具有较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价值。
(作者系河北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河北省生态与环境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