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长城论坛

加强长城沿线古村镇保护促进乡村振兴

新华社发

□白翠玲 徐晓红 雷欣

河北省作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重点建设区,拥有长城关堡、长城戍边及特色资源的沿线村镇。受自然地理环境约束和特殊军事用途所限,长城(河北段)两侧人口稀少,除了部分关口城市外,沿线两侧城市匮乏,村镇主要分布于长城南侧,人口密度最低97人/km2。合理保存传统文化生态,适度发展文旅产业,成为长城沿线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

长城沿线古村镇作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传统利用区重要组成部分,是解译长城文化、讲述长城故事、传承长城精神的重要载体。河北省作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重点建设区,拥有长城关堡、长城戍边及特色资源的沿线村镇。受自然地理环境约束和特殊军事用途所限,长城(河北段)两侧人口稀少,除了部分关口城市外,沿线两侧城市匮乏,村镇主要分布于长城南侧,人口密度最低97人/km2。合理保存传统文化生态,适度发展文旅产业,成为长城沿线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

长城沿线古村镇旅游发展现状

目前,河北省长城沿线有数量众多的长城古村镇,包括6座国家历史文化名镇,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329个长城传统村镇(其中284个有人居住或一直延用,44个无人居住或呈遗址状态),历史悠久,文化丰富。依托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结合各地传统文化生态,将长城沿线村镇分为三类,一是长城关隘类,与长城紧密相关,以前是镇城、路城、卫所城、营城、关城的村镇;二是长城戍边类,指的是卫屯军士建村、长城守军建村后,戍边将士后裔居住的村镇;三是特色资源类,长城沿线具有特色文化、特色产业、特色环境的村镇。

大多数长城沿线古村镇还处于自然状态,原状供给的观光产品比重较大,以原状展示为主。长城沿线传统村镇中长城文化、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集中展示、演绎传承、活态开发不足,旅游开发处于初级阶段。长城文化赋予乡村旅游的发展动能没有释放,长城文化活化载体和表现形式不能有效地传播长城文化精神。

长城沿线古村镇的建筑遗产本体、历史文化和独特景观特色明显,由于长城沿线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保护意识不够强,乡村区域的保护修缮不足问题较为突出。在一些长城沿线村镇还存在低档次建筑、裸露弃料场、破损山体等环境破坏现象,部分地区出现过度利用和人为因素破坏的现象。村民参与旅游决策、开发、规划、管理、监督等旅游发展过程少。长城沿线古村镇的居民既是长城文化遗产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传播地方文化的使者的重要性没有被充分认识,村民在古村镇保护中的能动性和参与性低。

在长城沿线古村镇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实践发展先于规划研究,加之受乡村主体特性、小农意识制约,发展理念相对滞后,对古村镇旅游的内涵、特点、性质和影响要素等认识不足。如部分地区把“农家乐”、采摘活动简单等同于乡村旅游;同时,乡村旅游的根是农业,魂是“乡村性”,但旅游发展中的“去农业化”或者“去农村化”现象严重,部分乡村旅游产品丧失了“乡村性、本土化、原真性”,出现了“农村城市化”“景观园林化”的倾向。

长城古村镇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

加强相关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升村民参与动力和意识。按照分级分类原则,增加长城沿线古村镇的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力度,对相关文化遗产进行分类分级保护,减少过度利用和人为因素破坏,协调长城保护与城乡发展关系。以古村镇旅游资源所依托的无形和有形事物为载体来制定社区参与的增权政策,重点事项和财务要定期公开透明,村委会、村支部、党员代表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都要参与进来进行表决和监督,激发村民在旅游过程中的话语表达和自身智慧发挥,增强村民集体和个人的尊严感、效能感和地方认同感。社区参与甚至社区主导的旅游更有助于促进社区获益能力提升和获益机会增加,为实现旅游效益本地化提供保障,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增强文旅融合,多元化长城文化产品开发,提升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依托现有的长城文化遗产资源,在观光产品的基础上,优化游览观光产品供给品质,增强文化赋能,形成有长城文化特色餐饮、住宿、交通、文创产品和娱乐产品体系,实现旅游促进的乡村振兴发展。同时优化长城文化传承和活化手段,如实施“长城记忆”项目,以情景再现形式叙述发生在长城地区的历史事件。优化长城文化遗产的传承载体,增建续建一批小而精的“一村一品”的特色文化陈列馆或展览馆,探索遗址类长城现场展示阐释手段、技术,建立规范、统一的长城价值、内涵展示标识及讲解导览体系。并结合环境和资源,开展旅游+和+旅游的新业态体系,如“长城画廊”乡村康养、“长城人家”的乡村休闲度假等特色产品和品牌展示体系,促进长城古村镇从分散的地理资源空间转变为具有文化符号意义的线性公共文化空间,增强其交通可达性。

构建长城古城镇融“长城文化+乡土性”于一体的生态系统,做好乡村旅游的根与魂。在河北省长城沿线的古村镇,以长城文化为底蕴,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产业生态;以乡村风貌、田园风光和农村民俗为乡村生态;以投资商、当地居民和其他组织等相关利益者共同参与开发形成“长城文化+乡土性”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生态;以临近的中心城市为客源地,通过交通和信息通道进行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沟通和交流形成的市场需求生态;共同形成一个乡村旅游发展生态系统。产业生态和村镇生态构成旅游环境,依托的是“三农”,其中农业是根,“乡土性”是魂,从交通、卫生硬件建设向风土人情、当地百姓的精神风貌等软件环境建设转向,处理好乡村传统与现代的“二元性”结构。

强化能人主动性和村集体实力,构建社区主导的内生式开发模式和机制。能人群体的主动性和带动性是长城沿线乡村振兴下社区自我发展效能提升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村两委乃至乡镇领导的眼界、知识和能力影响村集体的思想引领、智慧凝聚和利益协调诸多方面。同时,通过彰显社区本位特征内源式旅游发展路径实施。增加村集体在乡村旅游发展开发中的投资实力,增加村集体在政府投资开发旅游项目中的地位和收益比例,在能人的引领示范下,多数村民成为乡村发展主要参与者和获益者,保障古村镇旅游发展的核心组织力量;最终形成受社区从属感、责任感和旅游效益获取等动机驱动,结合社区整体建设发展、村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利用自身的治理权利、社会威望和文化知识等优势,构建旅游发展与社区发展之间的互促共生关系和机制。

(作者单位:河北地质大学)

2022-05-21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06557.html 1 加强长城沿线古村镇保护促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