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长城论坛

把高校建设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强阵地

新华社发

□连少甫 李月颖

高校作为精神文化高地,是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和繁荣兴盛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高校坚定文化自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必然要求。新时代新形势下,把高校建设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强阵地,势在必行、刻不容缓。高校要自觉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矢志不渝将坚定文化自信贯穿到办学治校、教书育人的始终。

坚决把牢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社会主义高校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原则,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高校党委要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学校各项事业极端重要的位置,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应对和解决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挑战,坚决站稳守好意识形态安全底线,加快构建完善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体系新格局。特别是要结合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社会环境特点,进一步加强“三微一端”等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积极抢占网络舆论制高点,激浊扬清、正本清源,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持续营造清朗健康的网络空间;要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和分析研判,旗帜鲜明抵制和反对各种错误思潮侵袭,及时防范化解网络舆情风险,全面提升应对处置复杂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坚决打赢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保卫战、攻坚战。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多措并举培育、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加强教育引导。全力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校园文化体系,积极传播科学的、积极的、健康的价值理念,并与时俱进创新方式方法、注重实际实效,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书育人、管理服务的方方面面,引导青年学生打牢思想根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其次,要注重实践养成。通过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既实现全员覆盖、一体推进,又做到分类指导、因人施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绵绵不断地融入到日常生活,切实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春风化雨中达到日用而不自觉的效果。再次,要强化制度保障。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职能部门组织协调、院系分工负责、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体制机制,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要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的权威和约束来确保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效,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青年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基本遵循。

大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高校必须站在确保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政治高度,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扎实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突出抓紧抓牢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主阵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为培根铸魂的基础性工程,理直气壮地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三进”工作,引导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保持高尚情操、追求完美人格,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特别是要结合新时代新变化新要求,着力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守正中创新、在继承中发展,一方面要做到内容上的与时俱进,深入挖掘当下抗疫精神、冬奥会精神等一系列鲜活生动的思政素材,融会贯通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当中,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针对性和时代感、厚重感;另一方面要做到形式上的推陈出新,将灌输式、说教式变为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综合运用情境模拟、实地观摩等教学方法,推动教学内容更易于入脑入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接地气、赢人气。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高校承担着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重任,必须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倾力打造系统完备、特色鲜明、科学规范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要加强学科体系建设,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时代需求,加快布局具有前瞻性、支撑性、战略性的优势特色学科,特别是重点建设好马克思主义学科,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科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学科中的支撑引领作用。要加强学术体系建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导,并按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借鉴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先进成果,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时代性的学术理论和学术思想,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质的学术体系。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主动锚定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议题,善于运用国际社会易于接收的表达方式,传播中国声音、诠释中国理念、贡献中国智慧,充分彰显中华文化软实力,切实增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扎实推动校园文化健康繁荣发展。大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离不开正气充盈、昂扬向上的校园文化,因此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激发校园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要优化整合校园文化建设力量,加快构建形成“校—院—班”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的三级联动工作机制,统筹推进文学、艺术等文化形式,校史馆、主题雕塑等文化标识,校报、校园网、校园广播等文化载体,互为一体、形成合力,使校园文化更富有吸引力、感染力和凝聚力。要以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己任,通过采用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方式,把文化自信渗透到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以及主题班会、知识竞赛、学术讲座等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之中,在潜移默化中给予大学生正确的文化引导、思想熏陶和精神指引,使学生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中汲取滋养,从革命文化的恢弘史诗中赓续血脉,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旗帜中凝聚力量,弘扬主旋律、形成新风尚。

(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

2022-03-19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03315.html 1 把高校建设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强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