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羽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了新的话语交流方式,打破了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模式。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同样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和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升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青年学生是活跃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网络空间中的主力军,主流意识形态在网上一旦失声或失语极易导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的弱化。
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
为了比较客观和深入地了解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现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创新提供必要的决策依据,笔者选取石家庄学院、河北中医学院、保定学院、邢台医学专科高等学校等四所高校,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围绕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认同等内容进行了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群体对移动互联网的依赖度很高,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学生获取各种信息资源最重要的渠道。同时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学校组织开展的“四史”教育学习形式表示十分满意,但仍有少数学生不满意。另外,部分学生表示很少参与或从未参与过线上形式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活动;一些学生还认为学校思政教育话语表达的空话套话太多且不符合学生实际需求。
通过调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些现实困境:
多维话语体系的竞争挤占话语表达空间。一方面,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话语偏见和话语霸权一直都存在,并且将目标人群高度锁定在高校学生,企图通过网络输出西方普世价值观,大力培植利益代言人。敌对势力借助煽动传播、数据挖掘等手段,千方百计利用网络平台吸引学生,妄图在思想观念上误导学生、价值取向上左右学生、理想信念上动摇学生。另一方面,“话语狂欢”时代已经到来,生活话语、娱乐话语、微观话语的盛行,正在逐渐消解以理性话语、严肃话语和系统话语为主的传统主流意识形态叙事话语体系。
话语表达脱离学生实际需求。实践中,部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使用与选择囿于传统思政工作的思路,依然存在将理性化、学理化、政治化、严肃化、组织化的话题简单“复制粘贴”在网络上,话语传播原创度较差、特色不显著,甚至有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存在“空壳化”现象。话语表达方式依然采用“宏大叙事”式的教育言说习惯,话语内容依然多采用意识形态的正面灌输,长期处于“失聪”状态的话语表达脱离了学生的内心需求,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导致学生一定程度的“审美疲劳”,还会逐渐诱发学生的抵触和反感心理,从而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动贴上“免疫标签”,进而表现为“走过”“路过”“一闪而过”“不曾看过”。
“圈层”消解话语传播有效性。大学生因为相同的兴趣爱好或心理需求倾向,将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通过“圈层”进行过滤和分类,实现以自我为中心的定制化精准网络推送服务。受此影响,大学生面对高校官方网站、校园微信公众号、易班网等“官微”发布的主流话语声音,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导致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难以有效地融入青年学生的网络信息圈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一元化”传统优势被消解。调查发现,抖音、快手、哔哩哔哩是学生常用的社交平台。大学生长期接受大量复杂的“圈层化”信息,甚至在参与话题讨论时,将老师“屏蔽”在“圈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无法有效地把握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收窄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辐射范围,导致话语传播渠道梗阻,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渗透力和实效性。
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应对策略
加强话语理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破圈”,即通过载体破圈、主体破圈和受众破圈,解决网络“圈层化”问题,不断扩大思政受众群体,不断提升思政话语权的影响力、感染力和传播力。载体“破圈”,要打造以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等平台为主要传播载体,以短视频为主要传播形式的立体化思政话语传播体系,把线下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转化为线上的“网红”名师,成为“思政话语传播大使”,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日常化、生活化、图像化、视觉化、微观化。主体“破圈”,要改变传统仅以思政课教师为教育主体的“壁垒”,将教育主体定义为主流意识形态倡导者,将专业教师和具有感召力、影响力的学生个体纳入思政教育主体队伍,以身边人教育身边人,推动朋辈互助,打造校媒成长新动能。受众“破圈”,要打破圈层内的封闭固化和圈层间的疏离隔阂,树立平等交往的话语理念,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取消“拦截”和“屏蔽”设置,用“圈内人”讲“圈内话”,从而增加话语受众,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加强话语内容创新。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成为社会主义主流思想“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践行者,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结构失衡与疏离的问题。一是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思政课教师要主动关注网络舆论热点和网络“意见领袖”观点,将与大学生相关的话语元素和教育素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并用讲故事、讲历史的方法,将主流意识形态传输给大学生。二是丰富线上话语内容。高校应充分利用学生所关注和使用的网络平台进一步挖掘“思政”短视频,激发学生热情,增加学生的“粘性”。要抓住学生学习的刚性需求,把社会上的热点话题、事件进行互联网改造,成为网络平台上的学习素材。要以专栏、“微课程”等形式,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切入,将矛盾与困惑化解在交流与领悟之中,解决好意识形态供给侧结构性问题,让思政话语传播得更及时、更广泛、更深入。
加强话语方式创新。一是要说大学生听得懂的话,深度融入学生。官方媒体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把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素材转变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资源,让符合学生成长需要、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话语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二是要讲大学生弄得清的理,积极走进学生。“天理唯一、大道至简”,将马克思主义这一“硬”理论加以“软化”,运用最前沿的网络育人载体和最鲜活的育人方式,让理论回归实践,让话语亲近生活,实现思想政治话语方式由独白式向对话式、由灌输式向引导式、由单一式向多样式转变。
(本文系石家庄市政研会2021年思政研究立项课题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