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共使用39个场馆,其中10个利用既有场馆遗产、4个利用土地遗产,有效节约资金投入和土地开发。
北京冬奥会场馆赛后运营计划贯穿场馆设计、建造到运营的各个环节。由于赛前就做好了赛后运营计划,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结束后,大部分场馆只要进行简单的转换就能进入运营模式,这提升了场馆赛后运营的实效性和生命力。
延庆赛区按照“山林场馆、生态冬奥”理念设计。以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为例,场馆建设中,吸收民间“干栏式”建筑特点,将钢结构以点状支撑方式在山体建设架空平台,不仅体现“环境弱介入”特点,还提高了工程效率和质量。架空平台的部分临时设施还可根据需要进行拆除、回收。
延庆赛区高度重视场馆可持续利用工作。以延庆山地新闻中心为例,场馆北部被山体覆盖,南部以“层层退台”方式设计,最大限度契合原有地形,实现建筑与自然景观有机融合。此外,场馆整体设计为“近零碳”的节能减排建筑,通过光伏发电等降低场馆能耗。赛后利用方面,场馆新闻媒体大厅、多功能大厅、会议大厅、超市零售空间等计划变身为水疗中心、儿童水上乐园、自助餐吧、更衣淋浴空间,服务未来发展需要。
绿色节能可持续也是北京赛区冰上场馆新建和改造的核心主题。在轻型结构和智慧建造方面,“冰丝带”采用面向未来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结构,大大减少屋顶用钢量;在打造可持续赛后利用场景方面,“水立方”通过“水冰转换”可拆卸结构,已实现冬季、夏季两个使用场景的转换。此外,在北京赛区冰上场馆新建和改造过程中,建筑师为场馆建立节能体系,包括控制新建场馆容积、增强自然通风和采光利用,提升场馆能源运行水平等,降低了冰上场馆对环境的整体影响,提高了场馆运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