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办奥理念当中,绿色位居首位。一起来看看冬奥低碳管理工作的成果吧。
北京冬奥会的全部场馆实现了城市绿色电网全覆盖,场馆的照明、运行和交通等用电均由张家口的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提供。到2022年冬残奥会结束时,冬奥会场馆预计共消耗绿电约4亿度,预计可减少标煤燃烧12.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2万吨。
北京冬奥会充分利用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五棵松体育中心、首都体育馆等夏奥场馆,因地制宜,通过改造,创造性地实现了“水冰转换”“陆冰转换”。
所有新建室内场馆全部达到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既有场馆通过节能改造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
国家速滑馆、首都体育馆、首体短道速滑训练馆、五棵松冰球训练馆等4个冰上场馆在冬奥会历史上首次使用最清洁、最低碳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不仅减少了传统制冷剂对臭氧层的破坏,而且大幅降低制冷系统能耗,与传统制冷方式相比,可实现节能30%以上。
与此同时,采用超低能耗技术建设的“被动房”,也提高了建筑物能效水平。以北京冬奥村综合诊所为例,建筑物综合节能率达到51%。
国家速滑馆、国家游泳中心、主媒体中心、五棵松冰球训练馆等多数场馆均设立了能源管控中心,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分析,对场馆内的水、电、气、热等能耗数据进行实时采集、记录和分析,实现可视化、智慧化的建筑能耗和碳排放监测管理。
此外,各场馆都采取了节水措施,如使用节水器具、优先采用非传统水源。以“渗、滞、蓄、净、用、排”为核心的“海绵”设计在三个赛区都得到了落实,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北京冬奥会赛事举办期间,交通服务将基本实现清洁能源供应,同时将推动氢燃料车辆的示范应用。按照当前的车辆筹措方案,北京冬奥会使用的赛事交通服务用车中,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在小客车中占比100%,在全部车辆中占比85.84%,为历届冬奥会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