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史博佳 王文静)“十四五”期间,保定市以建设中医药强市为目标,深化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优化中医药发展环境,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充实中医药人才资源储备、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推动中医药产业提质升级。2023年、2024年,保定市先后获批省和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助推该市中医药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健全
保定市相继出台《保定市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保定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工作专班。2024年4月,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级中医药管理局,20个县(市、区)同步组建县级中医药管理局。同时,设立保定市中医药发展服务中心,承担中医药宣传推广、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职能;优化调整保定市中医药研究院职责,开展重大疾病临床与基础研究;形成“一局一院一中心”中医药管理体系,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中医药发展内生动力。
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现在在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能看中医、做理疗,不仅能治病,还能进行日常保健!”家住保定市莲池区的王女士对基层中医药服务赞不绝口。这一变化,正是保定市持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生动缩影。
在市级层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广安门医院保定医院引领作用持续凸显,国际医疗基地院区开诊运营,牵头成立保定市中医专科联盟,组建省级中医心血管科优势专科集群;保定市中医院挂牌保定市中医康复医院,建成全省首家糖尿病“三师共管”示范门诊,牵头成立保定市中医糖尿病专科联盟,建设“守真堂”名医馆,遴选省级名老中医集中坐诊;作为三甲综合医院的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获批省级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
县级层面,全市3家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三级、15家达到二级甲等。14家县级中医医院开展“两专科一中心”建设,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康复(医学)科、老年病科设置比例达100%,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设置比例达100%。
保定全力筑牢中医药服务网底,建设中医馆282个,实现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积极推动“中药处方一件事”工程,智慧共享中药房建成并投入使用,为全市医疗机构提供高效、便捷、安全的中药代煎配送服务。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优势专科建设单位3个,省级中医优势专科(含建设单位)86个,初步形成优势专科集群,群众中医药服务获得感持续增强。
中医药文化传承弘扬力度持续增强
“十四五”期间,保定市深挖中医药文化内涵,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学术传承方面,成立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易水学派研究分会和刘完素研究分会,深入挖掘弘扬易水学派、寒凉学派学术思想,成功举办“河北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易水学派传承创新发展大会”“刘完素学术思想继承与发展研讨会”等一系列中医药活动。
在文化载体建设上,保定市政府与国家中医药博物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助力中医药类博物馆建设。同时,推动中医药与文旅、康养深度融合。
在文化传播方面,举办“守真文化节”,开启“百场中医药文化市集”活动,常态化开展中医药文化“六进”活动,组织编写中小学生《中医药与健康读本》。今年以来,全市共组织开展中医药文化市集、义诊等活动300余场,受益群众达300余万人次。
中医药人才资源储备不断丰富
保定市持续加强高层次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注重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育和引进,建有国医大师(院士)工作站9个,省级以上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32家。
在师承教育方面,成立“易水国医书院”“守真书院”,召开保定市名老中医传承大会,遴选25位名老中医与50名基层中青年医师建立师承关系;依托两家书院开展“经典研修、跟师学习、临床实践”于一体的师承教育,着力培养中医骨干人才。
在基层人才培训上,开设“守真大讲堂”,每周邀请市传承工作指导老师与中医名家授课;实施百项适宜技术推广工程,推动适宜技术应用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
中医药交流合作向广度深度拓展
在京津保协同发展方面,保定市中医院、市康复医院等多家单位,分别与北京中医医院、天津中医一附院等签署医联体、专科联盟等合作协议15项,涵盖专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多个领域。
港澳及国际合作方面,2025年3月,组织代表团赴香港对接,推动药都严选与香港理工大学签署《产学研转化合作协议》;9月,再次组织代表团赴港深化合作,保定市中医药管理局与香港紫荆养生文化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指导河北古城香业集团与香港理工大学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2025年3月,药都严选分别与阿根廷、巴西等国家相关企业签署合作协议;2025年10月,在米兰的中医药文化交流活动上,药都严选与意大利中医药学会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搭建起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与产业合作的新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