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相前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优秀传统文化经过了时光的检验,更是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它也是当代人滋养灵魂的重要养料。马克思主义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精神素养的课程,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强的契合度,通过马克思主义课程教学,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抱负的优质人才,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极大促进作用。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课程教学,能够有效帮助教师解决各类问题,丰富马克思主义课程知识体系,对学生的更长远发展有极大促进作用。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深度融合的意义
一、继承传统文化“财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其中含有很多人生哲理、文化故事、行为规范等,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有极大帮助。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课程教学中,能够帮助教师进一步拓展马克思主义课程内容,有利于学生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开分析,形成更优质的道德素养,也会在无形中促使学生的传统文化认知能力、知识探究能力等得到进一步发展。不仅如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更好地弘扬、继承传统文化财富,让优质的精神、思想在学生身上得以延续。
二、开发传统文化“富矿”
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课程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弘扬其中的文化精神,有利于开发传统文化富矿,为马克思主义课程教学工作提供助力。在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时,我们应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将学生的实际需求与传统文化进行对比,从而摒弃其糟粕,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掘出更多符合学生成长所需的新思想、新文化,让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发挥价值。
三、培养传统文化“富人”
通过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成长,教师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这样方可培养更多文化“富人”,让学生能够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质思想。此外,通过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能够让学生结合传统文化处理当前的很多思想问题,还能在无形中促使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课程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使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更强的文化自信,培养更多文化“富人”。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深度融合策略
一、问题导向法
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活动中,我们可以尝试采用问题导向的方式展开育人工作,这样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课程知识展开更深层次的学习与探究,这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一般来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基于学生需要具备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类的问题,此类问题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学生认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另外,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更为科学的分析,促使其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
二、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教学的手段,对于全面考察和提升大学生的知识理解和应用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开展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应聚焦其教育意义,确保案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深度融合,以此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案例背后的道德意蕴和法律知识,进而培养其优良的道德品质。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中,案例分析应追求“一例多解”的教学效果,鼓励学生从多维度对同一案例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充分吸收案例中的知识精华。此外,案例分析还应注重“一例多悟”的教学策略,即鼓励学生从不同视角对知识进行认知,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理解。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案例,产生新的认识和感悟,从而有效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观点辨析策略
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积极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这对于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观点辨析的过程中,辩论是关键环节,它能够促进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通过辩论,学生能够逐步洞察传统文化中不同观点的优劣,辨别哪些观点对自身学习有益,哪些观点需要批判和摒弃。此外,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辨别知识和观点的能力,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使其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各种观点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在辩论中做到逻辑严密,形成独立的思政知识体系。
四、点评引领策略
为了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效果,特别是在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我们必须重视并做好相应的点评工作,这样的点评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能促进他们对马克思主义课程中涉及的传统文化元素有更深刻的认知和更广泛的探索。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点评,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明确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总结
综上所述,为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效果,我们应持续优化教育路径与教育模式,以此为学生的知识探索工作提供更大助力。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