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金宗明 通讯员崔建中 王辜莉)唐山市以提升招标投标“双盲”评审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为改革方向,坚持通过技术破局、智慧引领,高质量完成专家“盲抽”、项目“盲评”,创新开展投标主体信息“核查”、风险隐患行为“核查”,促进公共资源交易规范健康发展,全力打造“双盲”评审改革唐山样板。
评审现场标准化。筑牢“物理隔离”硬屏障,确保“双盲”评审无干扰。按照全省“双盲”评审场地建设最新标准,投资500余万元重新对唐山市交易平台开评标场地各功能区域进行高标准规划设计和改造升级,设置了专家“双盲”分散评标区、谈判磋商区、隔夜评标区等功能分区,增至71个独立评标舱位和4个磋商谈判室,每个独立评标舱位配备系统操作手册与IP录音电话,评标区域全景音视频监控和无线广播;设置独立的评标专家专用通道,各类交易主体刷身份证自助核验身份、自动获取评标舱位、自行落座评标,实现评标舱物理隔离、独立封闭评审,杜绝评标场内私下交流风险,营造了智慧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现场交易环境。
交易平台全链化。强化“科技赋能”智控力,驱动“双盲”流程全覆盖。打造“1+3+9”市县一体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系统,以数智赋能推动公共资源在“阳光”下交易。坚持平台整合“一盘棋”,实现全市域交易数据统一入口、统一规则,交易业务“一网统进”。构建全市公共资源交易“数据底座”,制定高于省级标准的数据规范,强化数据质量校验,数据规范“一网同标”。打通与国家、省级多业务系统数据接口,实现“一次录入、重复使用”,交易材料“一网提取”。开发建设智慧监管数据大模型,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管信息有序流转、共用,交易行为“一网监管”。开发全生命周期数智化见证系统,将传统线下见证转化为可记录、可追溯、可共享的电子数据,交易过程“一网见证”。
信息核查全面化。变“人找线索”为“线索找人”,实现监管慧眼全洞察。以“全生命周期+第三方数据见证”模式为核心,通过系统性数据资源整合,突破“数据孤岛”难题。按照“一套材料、单次采集,多方共用”要求,对外打通招投标四库一平台和信用信息平台,设立主体诚信库,实现对投标主体信息(身份、资质、业绩等)进行核查,从源头杜绝以虚假材料谋取中标的行为发生;同时整合交易中心自建平台与6家第三方工程类交易平台数据信息,形成覆盖全门类交易的一体化数据平台。依托数据中台,实现项目交易数据统一可视化展示,并围绕“立项审批—交易执行—合同履约”全生命周期,实时汇集、记录各环节关键数据,构建起完整、可追溯的数据链条。
风险防控精准化。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驾驭”,完成治理能力新跨越。对内融合中心硬件采集信息与系统数据资源,构建“AI无感视频见证系统”,推动形成“线上数据监管+线下行为管控”的双重闭环。线上,对招标公告、招标文件等海量文本进行深度“CT扫描”,实现全方位、智能化“体检”,精准捕捉合规性与排他性风险,并对文件解密异常、投标逾期、唱标异议、专家打分畸高畸低等不良行为进行核查,实现实时监测与预警。线下,通过“场地要素数字化建模+实时动态映射+无感轨迹联动”三种技术路径,实现对交易场地内人员流动与行为轨迹的精准感知与可视化呈现。实时追踪专家轨迹、智能捕捉违规行为、精准识别敏感言论;并通过大模型分析,对交易流程进行实时扫描与深度研判,形成“感知—认知—决策—执行”的智能闭环。
唐山市以技术赋能公平,以智慧引领未来,逐步实现“双盲+双核”唐山特色交易改革。自全省“双盲”评审改革实施以来,唐山市共开展“双盲”评审项目6016个(市本级1691个)、累计资金1267.75亿元(市本级548.37亿元)、节约资金79.83亿元(市本级18.93亿元);累计组织开展远程异地评标6599次(市本级2934次),其中主场1528次(市本级566次)、副场5071次(市本级2368次),全市参与招标投标活动的经营主体总量达到31257个,同比增长32%,书写了新时代公共资源交易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