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乡村振兴

卢龙:灌区建设提速 良田不再怕“渴”

□本报记者 吴新光 通讯员 任树春 吕培 刘松

十里稻花香,农人收割忙。在秦皇岛市卢龙县武家沟村的稻田里,稻穗低垂,颗粒饱满,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丰饶的年景。“今年收成不错,一亩地能收1000多斤稻谷。”武家沟村村委会委员杨金明欣喜地说,“您瞧这稻子,粒粒晶莹、油润透亮,煮出来的米饭香、甜、黏、糯,口感特别好。”

水稻的丰收,离不开卢龙县引青灌区这一“丰收守护者”。稻田紧邻水渠,渠水纯净且富含矿物质,灌溉及时,从未让稻田“渴着”。用杨金明的话说,“有引青灌区作保障,咱稻农心里踏实!”

引青灌区位于卢龙县境内,距桃林口水库下游仅8公里,是以青龙河为水源的大型灌区,也是桃林口水库下游首个大型灌区。作为卢龙县农田灌溉的骨干工程,灌区设计灌溉面积达38万亩,水系网络覆盖主干渠、分干渠、支渠、斗渠、农渠和毛渠,形成完整的灌溉体系。

武家沟村地处丘陵地带,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花生等作物。全村耕地600余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超过100亩。杨金明介绍,每年4月15日左右开始水稻育秧并启动灌溉。“水稻耗水量大,基本上每月需灌溉一次,全生育期需灌溉7至11水。”

农耕生产,水利先行。卢龙县建成主干渠52.3公里、分干渠147公里的引青灌区,并依托全县120座水库和181座塘坝,构建起控制灌溉面积46万亩的“一渠百库”综合灌溉体系,实现引、蓄、灌、排、提一体化,惠及12个乡镇、330个行政村的约30万人口。

然而,“一渠百库”骨干工程修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当时经济技术条件限制,工程建设标准低,加之年久失修,存在严重的跑、渗、滴、漏问题,不仅影响工程防汛安全,也导致水资源利用率不高。

为此,2022年至2024年,卢龙县分三期实施引青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重点开展破损工程修复、渠道防渗衬砌、渡槽加固、水闸及扬水泵站改造等工作。工程实施后,灌区骨干工程完好率达到100%,渠道输水能力显著提升,输水干渠更发挥出小型水库的调蓄功能。

在引青灌区主干渠赵家洼节制闸附近,记者看到,渠道断面已改造为混凝土或浆砌石结构。卢龙县引青灌区事务中心主任赵来生指着渠边的监控设备介绍:“360度旋转摄像头用于监测节制闸水位,固定摄像头则负责监视水尺读数。”

“灌区现代化改造还包括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涵盖水情监测、雨情监测、闸门自动控制、视频监控及基层管理站机房升级等多个系统。”赵来生补充道。

据介绍,灌区每年供水期达244天,灌溉农作物包括水稻、小麦、杂粮、玉米、甘薯及果树等。主要灌溉期集中在每年的4月20日至9月20日,10月20日至11月20日则为冬灌期,主要用于冬小麦和果树的封冻水灌溉。

“过去土质渠道渗漏多,加之边坡平缓,水面蒸发量大。”赵来生表示,“改造后渠道采用混凝土或浆砌石断面,水流速度加快,供水周期缩短。以往从渠首调水至52.3公里外的渠尾需15天,现在仅需4天。”

农村灌区建设提速,有力助推乡村振兴。“十四五”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的实施,显著改善了引青灌区的灌溉条件,增强了卢龙县的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工程共计改善灌溉面积20.3万亩,恢复灌溉面积15.7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50提升至0.54,年新增节水能力达479万立方米。

2025-11-11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82774.html 1 卢龙:灌区建设提速 良田不再怕“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