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凤 张建春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对如何健全社会治理体系作出了战略部署。其中,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构建城乡社区治理共同体是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基础性工程。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各城乡社区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进一步建立健全“一核多元共治”的社区治理体制机制,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社区群众内部矛盾,加强社区治理网络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和形成社区治理共同体,有效实现党领导下的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建立健全“一核多元共治”的
城乡社区治理体制机制
城乡社区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构建和形成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加强基层党组织、基层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区群众、各类社会组织等各类治理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协同合作,凝聚多元主体共治合力。为此,各城乡社区要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完善基层党委领导、基层政府负责、社区群众参与、社会力量协同的社区治理体制机制,有效整合各方力量和各类资源,构建“一核多元共治”的社区治理格局。一是进一步健全社区民主协商制度和议事规则,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各类规则,厘清各类治理主体权责边界,明确各类治理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形成各类治理主体之间的良性联结和聚合关系,有效避免和克服多元治理主体带来的分裂风险与治理困境。二是进一步完善社区治理的党组织领导机制、服务管理机制、群众参与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化解机制和安全保障机制,优化各类社区治理主体合作网络,实现各类社区治理机制之间的融合联动,形成科学化、规范化的社区治理格局。三是出台一系列激励性政策措施,调动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统筹整合各类治理资源下沉社区,激励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进入社区干事创业,形成多元主体协同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共识与行动。
正确处理新形势下城乡社区群众内部矛盾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期,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化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带来社会内部的各种利益矛盾和冲突。正确处理城乡社区群众内部矛盾,统筹协调处理好社区群众的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是城乡社区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为此,各城乡社区要立足自身实际,进一步完善正确处理社区群众内部矛盾的有效机制,不断维护社区和谐稳定、增强社区团结、促进社区整合、增进社区共识。一是强化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着力解决社区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理社区重大事务和突发事件,有效防控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确保矛盾纠纷不积累、不扩散、不升级。二是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与权益保障通道,采取民主、平等、友好的形式协商社区公共事务,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护社区群众的合法权益,确保社区群众依法有序表达自身诉求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破解社区治理难题。三是在紧密社会交往和沟通协商的基础上构造社区生活共同体,塑造社区群众情感互动、价值互补、利益互惠与组织互嵌的合作关系,以公共性的合作交往和有机团结有效化解社区公共生活中的矛盾纠纷。四是加强社区治理信息公开,扩大信息公开的范围和力度,增强社区治理过程的通明度,有效避免多元治理主体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误解和冲突。
加强社区治理网络和服务体系建设
城乡社区治理网络和服务体系是夯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础、满足社区群众生活需求、提高社区群众生活品质的基础和保证。为此,各城乡社区要进一步推动社区治理和服务重心下沉,切实为社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一是加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提升其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能力和水平;确保社区党组织精准对接社区群众需求,及时解决好关乎社区群众切身利益的困难和问题。二是深化基层政府机构职能改革,加快基层政务服务转型升级,提高基层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提升社区事务快速响应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三是发展和壮大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力量,增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开展社区协商、服务社区居民的能力,从而为社区群众提供多层次、多样化服务。四是加强社区治理队伍建设,健全社区工作职业体系,通过挖掘和培养社区领袖和自治骨干、加强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专业化建设、强化社区服务人才培训管理、提高各类人才的专业能力等举措,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力量。五是构建和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智能化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以数据为核心、业务为牵引、决策为目标的信息数据资源池,推进社区治理信息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提高城乡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便捷性和均等化水平。
[本文系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西老区振兴发展研究基地基金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 百色 53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