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理论

安全生产“六项机制”建设 在水文应急监测中的应用价值与实施要点

□张丽宁

随着气候变化加剧,极端水文事件频繁发生,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威胁。水文应急监测作为防灾减灾的重要环节,面临诸多挑战,如预警不足、联动不畅等。本文探讨了安全生产“六项机制”在水文应急监测中的应用,提出通过强化风险管理、隐患排查、人员培训、科技支撑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水文监测的安全性和效率,从而更好地应对极端天气带来的灾害风险。

关键词:水文应急监测;安全生产“六项机制”;风险分级管控;智能预警;防灾减灾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洪涝、干旱、滑坡等极端气象事件日益频繁,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水文应急监测作为应对突发水文灾害的关键环节,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灾害损失至关重要。然而,目前我国的水文监测体系仍存在预警不准确、信息流转不畅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推广的“安全生产六项机制”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六项机制”的核心内容与应用

“六项机制”是我国在安全生产管理中提出的六项关键措施,旨在通过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教育培训、应急预案、科技支撑和责任落实等手段,提升安全管理的整体水平。这一机制自2016年在安徽省首次提出后,已经在多个高风险行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如矿山、交通和化工等领域。将这一机制应用到水文应急监测领域,不仅能提升监测的精度,还能加强应急响应能力,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安全生产“六项机制”

与水文应急监测的契合点

风险分级管控机制与水文风险预警。在水文应急监测中,灾害风险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分级性。通过建立风险分级管控机制,可以对不同级别的灾害风险进行差异化管理,从而提高预警的准确性。例如,“山洪灾害预警工程”在长江流域的成功应用,通过分析历史洪水数据和气候模式,为不同流域划定了多层次的风险区,并为每个风险区设置不同的预警阈值。在实际应用中,这一机制成功帮助了四川、贵州等地在强降雨前提前发布预警信息,避免了大量群众的伤亡。

隐患排查治理机制与监测设备安全。水文应急监测依赖于大量的监测设备,如传感器、数据传输系统等。通过引入隐患排查机制,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可以有效避免因设备故障造成的监测盲点。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传感器自诊断-自动生成工单-现场维修校准”闭环管理系统已成为全球最先进的运维模式之一。通过这种方式,USGS能够确保其在美国境内超过8000个水文监测站点的设备长期稳定运行,数据可用率达到98%以上。在一次重大洪水事件中,该系统及时发现并修复了某传感器的故障,确保了数据的及时更新,帮助应急部门迅速做出反应。

教育培训与能力建设机制。水文应急监测体系的高效运转需要专业人员的支持。通过定期的培训和演练,工作人员能够提升在极端灾害情况下的应急反应能力,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能够迅速做出科学决策。例如,日本的“全民防灾教育”和定期的应急演练,确保了其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能够做到有序响应。特别是在2019年台风“海贝思”期间,日本防灾人员在演练中积累的经验,确保了灾害发生时的高效应对。通过不断进行模拟演习和实战演练,水文监测人员能够更好地应对洪水、台风等极端灾害。

应急预案与救援机制。极端天气事件往往突发且影响广泛,将应急预案机制引入水文应急监测,可明确响应流程、职责分工和调度方案,确保快速反应。荷兰的防洪应急体系提供了全球范本,其基于水位等级的响应制度,不同水位触发相应部门的预设动作,实现了“监测-预警-调度-处置”一体化响应。通过定期修订预案和跨部门联合演练,确保灾害发生时高效、有序应对。这一机制推动了应急处置流程的规范化,提升了救援时效和科学性,荷兰在多次特大洪水中的成功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科技支撑与智能化机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水文监测可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进行实时监测和智能预警。中国在长江流域实施的“数字孪生平台”是科技支撑与智能化监测的典型案例。该平台通过集成卫星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地面监测站点数据等信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流域数字模型。2022年,在长江流域的抗旱调度中,该平台通过模拟不同调度方案,帮助水利部门优化了水库群的联合调度,确保了中下游地区的供水安全。该系统不仅提高了水文监测的精准性,还能在极端天气条件下实现动态预警与调度,极大地提升了防灾减灾的效率。

责任落实与考核机制。水文应急监测涉及多部门、多层级的协同作业,责任不清易导致效率低下。通过责任落实与考核机制,可以明确各级单位及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保障机制有效运行。中国推行的“河长制”在水域管理领域取得成功,将河流湖泊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四级“河长”个人,并将履职情况与水质、防洪等硬性指标考核挂钩,形成了明确的责任与奖惩机制。该机制有效解决了“多头管理、责任虚化”的问题,确保水文应急监测任务落实到人,推动体系高效、可持续运行。

实施路径与实践建议

建立智能预警平台。为实现科学的风险识别和精准预警,应建立一个集成多源数据的智能预警系统。该平台将整合流域特征、气候数据、历史灾情等信息,并运用大数据和AI技术进行实时分析,精准预测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建立多层级的预警机制,根据信号强度和影响范围分级,并通过短信、社交媒体等多渠道发布预警信息,确保公众和相关部门及时接收到灾害预警。

化人员培训与应急演练。应定期组织针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应急演练,提升工作人员在灾害发生时的应急反应能力。培训内容应包括水文监测设备操作、灾害应急响应流程、危机沟通等,同时定期进行跨部门的联合演练,确保不同部门能够高效协同应对突发灾害。此外,应评估每次演练的效果,总结经验,改进应急预案,以持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信息共享与跨部门协作。水文应急监测涉及多个部门,如气象、水利、应急管理等,推动跨部门信息共享至关重要。应加速建设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整合各部门的资源和数据,并通过实时数据流传输确保信息及时更新。通过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确保各相关部门能够实时共享灾害预警信息、调度救援力量,提高整体应急响应效率。

落实责任与评估机制。在水文应急监测中,明确各部门的责任至关重要,应建立详细的岗位责任制,并明确各部门在不同预警级别下的任务。同时,结合安全生产“六项机制”建立绩效考核体系,评估各部门的工作效果。定期进行应急响应评估和灾后复盘,总结经验教训,持续改进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确保监测体系能够有效应对各类突发灾害。

通过将安全生产“六项机制”引入水文应急监测领域,可以有效提升监测体系的安全性和效率,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更加科学和系统的支持。通过成功案例的展示,如山洪灾害预警、USGS监测系统、数字孪生平台等,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机制在实际应用中的巨大价值。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水文监测体系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从而更好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轶菲.水文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研究[J].水上安全,2024,(23):10-12.

[2]李慧,谷琪琪.水利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基层单位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六项机制”建设[J].治淮,2025,(06):83-84.

[3]李焕芝,秦景海.水利工程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六项机制”与风险辨识分级管控关系探讨[J].治淮,2025,(03):97-98.

[4]李柔.大应急背景下城市防灾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防灾科技学院,2025.

[5]李喆,向大享,陈喆,等.数字孪生驱动的长江流域干旱防御平台设计与开发[J].长江科学院院报,2024,41(08):180-188.

(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水文勘测研究中心)

编辑邮箱:abcd518@126.com

2025-09-25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80441.html 1 安全生产“六项机制”建设 在水文应急监测中的应用价值与实施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