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理论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 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养路径与机制研究

□周运才 胡珂 张雨萌

培养使用党外代表人士是我们党的一贯政策,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党外代表人士的成长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教育培养、实践锻炼等一系列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让党外后备人才逐步成长为政治坚定、业绩突出、群众认同的代表人士,是党外代表人士成长成才的必经之路。

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养的意义

一、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养是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党外代表人士是党和国家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高学历、有朝气、干劲足的青年一代党外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校人才强校的重要力量,他们在高校教学、科研、管理一线发挥着重要作用。着力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用突出、充满活力的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对于落实高校人才强校战略、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养是高校进一步发挥源头作用的需要

高校历来是民主党派成员和党外知识分子的云集之地,汇聚了党外各界别、各层面的代表人物,是党的统战工作的重要阵地,也是向社会输送党外干部的人才资源库。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要“重视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重要源头作用”。据统计,在民主党派中央委员、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副厅(局)级以上职务的领导干部和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有数千人,其中相当一部分工作在高校或拥有高校工作背景,有力说明了高校在培养和输送党外代表人士方面的重要源头地位和作用。而新形势下高校要巩固重要源头地位、发挥重要源头作用,就要按照中央要求加强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养储备,建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教育培养选拔机制。

三、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养是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新形势下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前沿阵地。而高校要完成这一神圣使命,就必须注重和发挥作为教学科研重要生力军的党外代表人士的作用,加强工作机制建设来教育培养选拔一支高素质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同时,引导这支队伍积极投身教育科学研究和科研攻关,服务国家战略需要。事实上,每年高校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获得的国家重要奖项及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其中相当一部分主持人与成果获得者是党外代表人士。高校广大党外代表人士在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及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了艰苦努力和卓越贡献。

四、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养是抵制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政治图谋的需要

新阶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力推进,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政治企图在思想文化领域也持续不断渗透。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思想较为活跃,获取信息渠道较广,教科研能力强,其中有些有出国进修、留学的经历,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其中处于教学、科研岗位的党外人士又与广大学生直接接触,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会影响到学生,甚至有些优秀党外代表人士成为学生崇拜的对象。因此,在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中,高校需密切关注、及时加强对党外代表人士的教育培养,防止他们被“西化”“分化”。

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养标准

一、政治标准

坚决把党外代表人士的政治标准摆在首位。党外代表人士应政治坚定,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新时代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应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践行立德树人使命,潜心教书育人作表率。通过教育培养引导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坚定理想信念、增进政治认同、站稳政治立场。对于政治上有问题的人,坚决一票否决,廉洁上有硬伤的人,坚决拦在门外。

二、学术标准

专业性是党外代表人士的前提。党外代表人士必须在本领域本行业本学科专业造诣较深,成就突出,贡献较大。高校党外代表人士作为高校教师的重要代表,必须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过得硬,应具有较强的学术水平与专业能力,取得了具有一定影响的学术成就,职称原则上应为副高级以上。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必须以学术专业优势为基础,体现高校学术特色,能够有效地把学术影响力转化为社会影响力,把学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三、群众评价标准

群众评价好是党外代表人士的基础。没有群众基础,没有群众的信任、拥护,就不可能成为代表人士。只有在社会上有较高的认同度和影响力,在所联系成员和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影响力和良好的形象,才能够发挥引领带动作用。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应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学术成就、强有力的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能赢得学校领导的信任和广大教职工的支持,在学校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影响力,教职工评价好。

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养路径与机制

一、提高认识,凝聚党外代表人士力量

高校党委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提升对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养的认识高度。新阶段,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社会矛盾也依然错综复杂。高校又是党外代表人士的源头和集中地,必须通过教育培养引导其明辨大是大非,把握正确方向,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高校党委要从我国政治格局稳定和发展的迫切需要来充分认识新时代加强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养的必要性,从国家政治战略来谋划和推进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养工作;同时也要从保证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来提升认识。当前我国正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党外代表人士是高校落实事业发展规划、“人才强校”战略举措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学校推进各项事业发展中必须培养好、建设好、团结好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凝聚统一战线强大奋进力量。

二、夯实基础,建立健全工作体系机制

高校要适应新形势统一战线工作需要,一是要建立校院两级党外代表人士工作管理体系,配齐配强专兼职工作人员,出台相关管理制度,明确各级职责,常态化开展党外人士教育培养工作。学校党委要把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养纳入学校干部队伍建设规划,纳入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二级学院考核指标;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情况纳入高校党建考核指标。二是要摸清家底,构建学校党外代表人士动态数据库。依托数据库获取人才资源信息,通过动态跟进、分析研判,科学量化筛选、发现具备培养潜力的优秀党外人才群体,为个性化培养党外代表人士提供重要依据,也为学校在选人用人、评优评先、政治安排、挂职锻炼等方面提供重要参考。三是高校要建立并落实《党员领导干部与党外代表人士联谊交友制度》,通过与党外代表人士联谊交友,开展谈心交流、走访慰问等,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结合起来,与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结合起来,与组织他们献策出力服务社会结合起来,进一步凝聚党外代表人士奋进力量,服务学校建设发展大局。

三、创新举措,拓宽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养渠道

在新的形势下,各高校已日益重视党外代表人士的教育培养工作,有的高校并已经常态化开展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养活动,但党外代表人士的教育培养渠道举措还需不断创新,空间还需不断拓展。一是教育培养要与党外代表人士成长规律相匹配,在不同成长阶段需要搭建不同的渠道和平台,注重把握培养节奏,循序渐进。二是创新教育培养机制,理论与实践并重。为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党外代表人士必须通过系统的理论培训。除在学校参加常规教育培训及实践锻炼之外,培养对象在任用、提拔前应在地级市及其以上级别的社会主义学院或党校中接受正规、系统的政治理论培训,培训时数应达到上级有关文件的基本要求;同时在任用、提拔前,必须要求他们走出校园,参加一定形式的社会实践锻炼,提高其组织协调、合作共事等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要深入实际,了解社会,准确全面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呼声。三是要健全学校各民主党派党组织、知联会等社会团体的培养制度,并加强日常业务指导,推动其走上自我培养发展的道路。

四、协同发展,建立校地统战联席机制

为推进校地融合发展,须建立校地统战常态化联席机制,一方面,高校要加强与属地统战部门的联系,畅通学校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议政渠道,让党外代表人士多层次、多方面地参与决策咨询与建言献策。另一方面,属地党委要重视党外人才对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一是积极鼓励党外代表人士参与地方民主政治和社会管理,积累基层工作的实践经验,通过校地间的联系与合作,为党外代表人士搭建更广阔的舞台。二是定期走访调研,与驻地高校建立优势互补关系。属地统战部主要负责同志要定期到驻地高校,与高校党委及统战部门研究建立招才引智、信息共享、精准对接的校地统战工作平台,就如何凝聚党外高级人才、加强党外代表人士培养、强化产学研对接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三是发挥高校人才优势,支持属地各民主党派组织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发展创造条件,为高校优秀党外代表人士脱颖而出提供晋升平台;鼓励高校人才立足专业优势为地方高质量发展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尽发展之力。通过校地统战联席机制有力带动双方的联合联动,促使人才、阵地、成果转化方面合作共赢、良性发展的工作格局日臻完善。

[本文系基金项目:2023年中共湖南省委统战部课题《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养路径与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3A74)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株洲412000)

2025-09-25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80439.html 1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 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养路径与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