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理论

河北省高职学生就业困境及应对策略

□冯玉颖 吴敬怡 张潇鑫 李丹阳

研究目的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二者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高职专科招生人数555.07万人,在校生人数1700余万人,分别占高等学校总招生数、在校生总数的53%和44%。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成为了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然而,随着产业结构的加速调整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面临着诸多挑战。同时,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虽然为河北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也加剧了区域间人才竞争的激烈程度。河北省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不仅要面对本地就业市场的竞争,还要与来自京津地区以及其他省份的高校毕业生争夺有限的就业资源。

从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角度而言,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未能及时跟上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导致某些专业的毕业生供过于求,而另一些新兴产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却供不应求。此外,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相对不足,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与企业的用人要求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河北省高职学生就业现状

目前,河北省拥有众多职业院校,涵盖了多个专业领域,从毕业生数量来看,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虽然河北省政府和各高职院校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就业,如举办各类招聘会、加强就业指导服务等,但高职学生的总体就业率仍面临一定的挑战。以2024年河北省部分高职院校为例,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整体就业率为87.6%,石家庄经济职业学院铁道工程技术专业为72.00%,与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深入了解河北省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困境,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原因分析

下面我们分别从学生个体和高职院校这两方面进行阐述分析。

一、高职学生个体方面:

学习主动性欠缺:只有少数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提升专业技能,为就业做准备,部分学生课余时间是在睡觉、玩游戏、刷短视频等。学生在课余时段对时间的规划与利用存在提升空间。

职业认知模糊:高职生盲目追求“稳定岗位”,忽视自身技能适配性,‌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单一化‌。

‌就业竞争力薄弱:学生缺乏实践经验、专业技能不足,只有少数学生参与过“挑战杯”、省技能大赛等实践项目,获得“1+X”等技能证书的高职生更不在多数。

职业规划意识薄弱:学生学习能力不足、专业能力较差、知识结构较薄弱以及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他们对自己就业方向没有明确的定位,对个人的爱好兴趣和技术专长缺乏全面的认知,没有开展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对未来职业规划迷茫,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二、高职院校‌教育层面‌

课程体系僵化:60%院校仍采用传统理论教学模式,仍以理论考试为评价标准,而企业反馈学校课程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一般,毕业生到岗后还需3-6个月适应期‌‌;部分院校未建立系统化实训体系;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不足。

专业实习机会较少:学生在校期间参与企业实习的频率较低。实习流于形式,部分学生实习就是在流水线拧螺丝,学不到技术。

技能与市场需求结构性错位‌:部分院校传统专业课程更新滞后,与产业技术迭代脱节;实训设备陈旧,实训设备更新频率低,难与行业前沿接轨‌。

就业指导缺位:部分院校未提供个性化职业规划服务;就业指导课程覆盖面不足,未覆盖简历制作、面试技巧、职业规划等各方面;就业指导教师多为行政兼任,缺乏企业经验,只能讲理论。

产教融合薄弱:深度校企合作薄弱;合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低,部分合作企业每年只来开一次宣讲会,学生实习没有带教师傅。

应对策略

一、学生赋能:多维提升竞争力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不足、专业能力较差、知识结构较薄弱以及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他们对自己就业方向没有明确的定位,对个人的爱好兴趣和技术专长缺乏全面的认知,没有开展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这些都会导致毕业进行职业岗位选择时出现问题。因此,必须提高高职学生的自身素质,努力把自己培养为复合多能型技术人才,以增强自己的择业竞争能力。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现状,我们提出应对策略如下:

现状一:上学期间学生沉迷电子游戏,睡懒觉。

解决方案:提供电子阅览室、丰富的社团和课外活动,引导学生接触自然,这样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越大,越积极向上。

现状二:学生眼高手低,较懒惰,“00”后“10”后学生生活条件优异,吃不了苦。

解决方案:需发扬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基层就业引导‌,将乡村振兴、社区服务等岗位纳入必修实践课程,参与基层服务满1年者享受专升本考试加分政策。

现状三:学生专业知识较薄弱,不求上进得过且过,没有就业压力,找工作时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学生未接触过社会,不知道社会的残酷和竞争。

解决方案:学校层面帮助学生

现状四:学生对就业规划迷茫,求职时期心理易焦虑。

解决方案:‌开发“AI职业导师”系统,基于大数据提供个性化就业建议;‌心理韧性培养‌,开设“就业抗压训练营”,通过模拟失业、转岗等场景演练降低求职焦虑。

现状五:‌择业观念偏差,缺乏对新兴行业的认知,只顾追求“铁饭碗”。

解决方案:就业保障‌,将直播电商、无人机等新兴职业纳入社保覆盖范围,提供职业伤害保险补贴。

二、院校改革:深化育人模式创新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必须及时地为学生提供就业方面的帮助,分析社会中的就业情形以及学生在就业方面的各种问题,为学生提供就业方面的意见与指导,并准确地把握市场在就业方面的需求以及岗位要求,进而提出一些针对就业困难方面的有效举措,去帮助学生获得合适的就业岗位。针对高职院校,我们提出应对策略如下: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思想观念,对学生做出个性化的就业指导,邀请专业人员进行讲座培训,让学生们吸收正确的就业观念。

2.鼓励学生假期实习,拓岗,对假期积极参加实践的学生进行表扬。

3.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学校可以优化奖学金评定时的要素占比,把传统的只根据期末成绩评定改为学科学习成绩+技能大赛奖励情况+平时活动表现。

4.毕业生分流:为专接本学生提供方便,如在学校开设专接本课程选修课。

5.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生实习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深并掌握专业知识;‌建立专业预警机制,对连续两年就业率低于60%的专业实行缩减或停招,淘汰落后专业。

6.加强校企合作,鼓励企业人员到校培训学生。

7.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使学生专注课堂,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

8.定期举办校园招聘会,引进对口专业就业岗位的企业。

9.‌‌实践能力培养‌:推广“1+X证书制度”,将行业认证标准融入课程体系;将“挑战杯”、河北省职业技能大赛等赛事纳入学分体系。建立系统化实训体系。

总结与展望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合作,学校、企业和政府应该加强合作,共同推进职业规划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校企合作、鼓励大学生创业和加强就业服务等措施的实施。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实现更好的职业发展。

本文通过深层剖析高职学生就业影响因素,从学生个体和教师两方面出发,制定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为高职院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促进学生就业、为学生未来更好地实现就业目标提供参考。

[本文系邯郸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课题名称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原因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Q2024522]

(作者单位:邯郸科技职业学院计算机系,河北 邯郸056046)

邮 箱:abcd518@126.com

2025-09-25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80438.html 1 河北省高职学生就业困境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