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理论

西柏坡精神赋能河北家纺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机制

□樊永霞 高宏涛 李娟 孟妍

河北省是我国家纺产业的重要集聚区,企业主要集中于石家庄、保定(高阳)、衡水等地,形成了以高阳毛巾、石家庄纺织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其中中小企业占比超90%(河北省纺织工业协会,2022)。然而,产业发展长期面临“低小散”困境:一是产品附加值低,70% 以上企业依赖代工或低端市场,利润空间受国内外品牌挤压持续收窄;二是创新能力薄弱,智能化、数字化设备投入不足,人均生产效率仅为行业领先水平的 60%;三是研发投入不足,企业互相模仿,产品设计同质化严重,陷入无序价格竞争;四是企业文化构建缺乏,管理能力不足,90%以上的企业未形成独特企业文化、管理特点及经营策略,单纯依赖企业主或创始人个人能力经营;五是文化赋能缺失,尚未有效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价值,品牌缺乏差异化竞争力。

从政策导向看,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 “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弘扬红色文化,推动红色资源创造性转化”,河北省同步将“打造千亿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纳入省级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如何以西柏坡精神(“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为内核,为河北省家纺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转型升级提供可操作的路径与机制,成为亟待解决的实践课题。

基于对石家庄、保定(高阳)、衡水等地家纺企业的实地调研及行业数据梳理,当前河北省家纺企业转型升级面临四大核心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低小散”特征显著且集群协同不足,企业以中小型为主,高阳毛巾产业集群中年产值超亿元企业仅占5%,多数为家庭作坊式生产,缺乏龙头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度低、“各自为战”,且石家庄纺织企业与西柏坡红色文旅资源未形成联动,难以实现“产业+文化”协同;二是创新能力薄弱,数字化智能化滞后,仅30%企业引入智能设备、少数头部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多数企业用传统工艺和原始管理方式,且中小企业缺专业研发设计人才、产品多模仿缺乏原创,仅15%企业有产学研合作,先进技术难落地,企业陷入价格战、利润空间仅3%-5%;三是品牌建设滞后,同质化竞争严重且缺乏文化附加值,全省无全国性知名品牌,80%企业靠代工,90%企业为家族式管理、无独特企业文化,少数融入红色元素的企业也仅停留在“红色图案印刷”,未深度结合西柏坡精神与品牌价值;四是组织管理存在短板,内生动力不足且转型阻力大,企业管理依赖“制度约束”、缺少文化和精神引领导致员工凝聚力弱,仅40%规模以上企业有党组织且党建与生产经营“两张皮”,未形成“党建促发展”机制。

西柏坡精神所蕴含的“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 四大核心内涵,与家纺企业转型升级的需求高度匹配,形成了“精神内核—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的赋能路径体系。

在西柏坡精神助力河北省家纺企业转型升级的实践工作中,通过持续探索与优化,逐步确立了技术创新、品牌升级、产业协同、组织赋能四大关键应用对策路径,同时配套构建了科学高效的机制保障体系,二者协同发力,为产业顺利完成转型、迈向新发展阶段提供了全面保障。

在技术创新路径上,以“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为引领推动智能化与绿色化转型。分层推进智能化改造时,优先选取石家庄纺织集团、高阳重点毛巾企业等 3-5家基础较好的龙头企业开展试点,引入智能生产线与AI质量检测系统建设“数字工厂”,总结经验后全省推广,目标2026年底前实现生产效率提升40%、不良率下降20%;针对中小企业,结合相关政策推广“轻量化”智能设备,依托“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补贴”降低成本,计划2027年前60%中小企业完成基础智能化改造。搭建产学研协同平台方面,高校加强与企业的常态化调研交流,动态调整研发与人才培养方向,双方共建“红色精神+纺织创新”实验室,每年联合研发不少于5项实用技术并简化转化流程,同时建立需求对接机制,定期举办“西柏坡精神+产业创新”研讨会促进技术落地。

品牌升级路径以“实事求是、一心为民”为核心,打造“国潮+红色”特色品牌。产品设计环节,立足企业实际能力,深度挖掘西柏坡红色元素并与产品功能、使用场景结合,避免“表面化印刷”,针对婚庆、旅游、政企采购、中高考等不同市场细分场景,推出“红色传承”“西柏坡记忆”“初心”“赶考”等系列产品。品牌传播中,围绕西柏坡经典故事制作短视频、图文内容在新媒体平台传播,同时在西柏坡景区设立“红色家纺体验店”,展示文化关联、开展互动活动,兼具销售与员工红色教育功能。区域品牌共建则以高阳毛巾、石家庄纺织等产业集群为核心,借助行业协会打造“河北红色家纺”区域公共品牌,制定统一标准,联合企业以“区域品牌+企业子品牌”模式参与全国性展会,还尝试依托高阳相关展会建立与西柏坡的联动机制,提升区域产业影响力。

产业协同路径依靠“实事求是、一心为民”推动“红色文旅+家纺” 融合发展。在“文旅+家纺”融合产品开发上,政府搭建企业与西柏坡景区的合作平台,开发“红色旅游+家纺体验”套餐,游客可参与DIY活动与定制化购买,同时利用西柏坡文化旅游扶持基金对符合标准的项目给予补贴,降低企业风险。县域产业协同方面,推动高阳、深泽、石家庄等县域家纺产业发挥优势、分工互补,建立“红色家纺产业联盟”整合全产业链资源,降低中小企业成本,提升集群竞争力。乡村振兴联动上,开发“乡村振兴定制款”产品,引导企业与西柏坡周边村庄合作设立 “非遗纺织工坊”,雇佣村民参与生产,部分利润用于村庄基建,形成“企业+农户”模式,践行“一心为民”的社会责任。

组织赋能路径通过“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强化“党建+管理”内生动力。党建引领企业管理时,政府通过政策解读会、座谈会普及党建作用,推动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党组织全覆盖,中小企业组建“党建联合体”,开展“党员先锋岗”“红色工匠”评选,设立党员责任区,鼓励党员带头攻克技术难题、优化生产流程。员工红色教育与激励工作中,定期组织员工赴西柏坡接受红色教育,建立“红色绩效激励机制”,将员工转型参与度、创新贡献与绩效挂钩,通过物质奖励与编制企业红色创新年鉴给予精神奖励,营造创新氛围。

为保障上述路径落地,构建了三大机制保障体系。党建引领融合机制由石家庄市委宣传部牵头,制定相关指导意见明确党建职责,建立“党建指导员”制度,选派干部入驻重点企业指导党建与转型工作结合,避免“两张皮”现象。政策协同支持机制包含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与金融支持,河北省工信厅设立专项补贴覆盖企业转型相关投入,开发红色文旅融合产品的企业可享受文化产业税收减免,银行推出“红色家纺转型贷”提供优惠利率与无抵押贷款,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产学研用联动机制通过成立“河北省红色家纺创新研究院”,整合高校、协会与企业资源统筹研发、人才培养与成果转化,高校开设“红色家纺设计”特色课程定向培养人才,企业提供实习岗位实现供需对接。

综上,西柏坡精神是驱动河北省家纺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精神引擎”。将西柏坡精神与家纺产业深度融合,不仅能破解河北省家纺企业“低小散”“同质化”的发展困境,还能推动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红色文化弘扬提供可借鉴的“河北样本”。

[本文为2025年度石家庄市西柏坡精神研究课题“西柏坡精神赋能河北省家纺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机制”(SJZXBPZDKT-202520)]

(作者单位:河北正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25-09-25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80436.html 1 西柏坡精神赋能河北家纺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