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理论

双城协同视域下汉语言文学专业“AI+思政”教学改革策略

□李园媛

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与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时代下,如何立足汉语言文学专业阵地,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以下简称AI)的优势,赋能成渝地域文化资源开发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成为专业教育与文化传承协同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聚焦重构AI赋能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创新新媒体驱动的混合教学场景、搭建校企协同实训平台、构建教师复合型能力培养机制等维度,探究汉语言文学专业“AI+思政”教学改革策略,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双城协同;汉语言文学专业;“AI+思政”;教学改革

在数字化传播与AI赋能教育创新的背景下,AI在高等教育、专业建设、课程设计上展现出巨大的优势,为教师挖掘文化资源与思政育人元素提供了智能化工具和条件。当前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成渝地域文化资源开发与思政教育融合不足,存在课程思政元素零散、教学方法缺乏科技支撑、实训与行业脱节、教师复合型能力不足等问题。由此,以AI为技术核心,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转化成渝地域天然文化资源,促进专业教育与文化传承协同发展势在必行。

课程体系重构:AI赋能跨学科融合

AI是专业课程融合地域文化与思政元素的纽带。在专业课上,教师可以运用AI工具,分析核心课程的思政渗透点,建构思政育人图谱,灵活地融合成渝红色文学、历史名人和地域文化,将这些育人资源与知识教育相结合;在跨学科课程建设上,围绕数字文化传播需求,将数字媒介、数字策划作为课程教学重点,开发成渝地域文化遗产案例库,重点培养学生文化传播和数字创新能力;在数字赋能地域文化传播课程群构建上,挖掘数字传播、巴蜀文学、思政教育课程资源,以双城文化数字叙事为主线,布置成渝古镇交互叙述设计任务,培养学生伦理意识与文化自信;校企共建行业需求课程体系,结合数字文化企业的传播需求,研讨课程标准,结合真实工作内容设计实训单元,如“AI辅助内容审核”单元贯穿知识目标、文化理解目标和价值伦理目标,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

教学方法创新:打造混合式教学场景

融合运用新媒体与AI技术工具,构建沉浸式的文化+思政育人场景。一是运用VR技术,还原钓鱼城古战场和红色遗址,创设虚拟双城文化空间,并将AI导游引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与AI工具交流,梳理文化脉络,培养文化传承意识。二是利用智能检索工具进行备课,教师借助基于语义分析的检索工具,输入“家国情怀”等关键词,可获取成渝文学作品、非遗案例及AI应用场景,如讲《红岩》时推送红色文化IP开发资料。三是组织“项目式+AI协作”活动,设计“短视频文案创作”项目,让学生使用AI生成的初稿,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将区域战略、地域文化等思政内涵融入作品中,并上传到校企文化传播平台中,验收作品效果。四是构建动态评价体系,借助学习行为分析技术,动态评估和量化学生在知识掌握、价值认同、技术应用维度情况,形成个性化评估报告。

实训平台搭建:校企重构实践体系

企业需求与学校教育衔接是实训平台搭建的前提。为了解成渝地区文化传播岗位的需求,学校加强与腾讯文旅、字节跳动四川分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总结文化数字化传播人才能力清单,包含IP开发、AI应用、思政素养等要求。在此基础上,校企联合开发难度递进的“三段式”实训项目,基础层设置《AI辅助文化内容创作》实训,让学生掌握智能排版、图像生成等工具使用;进阶层设置《双城文化数字传播方案设计》实训,学生运用大数据分析成渝用户文化偏好,设计符合主流价值导向的传播策略;创新层开展《传统文化传播AI产品测试》实训,学生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的伦理审查、用户体验优化。依托成渝博物馆与非遗中心,教师开发“线上AI标注工具”专题实训资源,供学生线上练习,线下利用AI算力与数字化设备,建设数字文化创新工作室,让学生以项目小组的方式,参与成渝古镇数字活化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校企思政教师与企业技术导师合作,前者审查文化内容与价值导向的正确性,后者项目完成进度、辅助工具使用情况。​

教师能力提升:构建复合型培训机制

提升教师“AI+思政”复合能力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学校应建立“三维能力”培训体系,设计AI技术应用、思政教育、地域文化融合研修课,搜集跨学科案例,以线上线下方式定期推广优秀成果和教学经验,打造精品课程;设立专项研究课题,支持教师研究成渝文化传播AI伦理、课程思政元素智能识别,推动成果转化为教学素材;建立跨校跨企业协作机制,与成渝高校组建“文科+科技”团队开发交叉课程,与媒体共建双师流动站,让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四是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将教师参与AI教学开发、校企课程建设等纳入职称评审,设“AI+思政”教学创新奖,激发教师创新活力。

结语

综上,双城协同视域下,汉语言文学专业“AI+思政”教学改革需系统推进。通过课程、教学、实训、教师能力多维度发力,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理解能力与价值导向判断能力,使其在专业教育与实践中,掌握文化数字传播与传承的能力,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段令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路径探赜——基于课程思政背景[J].成才之路,2024,(16):105-108.

[2]王佳,刘献岭.人工智能赋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创新的思考与实践[J].牡丹江大学学报,2024,33(04):73-80.

[本文系重庆市2025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一般项目《双城协同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AI+思政”教学模式创新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53270)研究成果;重庆人文科技学院2024年度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一般项目《“数智化”视域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研究》(课题编号:24CRKXJJG35)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重庆401524)

2025-09-18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79990.html 1 双城协同视域下汉语言文学专业“AI+思政”教学改革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