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飞 傅文茹 李欣怡
文章以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为背景,立足中学思政课地方特色教学资源开发的现实需求,提出从资源系统化整合、教学场景化设计、评价反馈数据化到协同开发生态化的创新路径。既为助力地方特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支持,也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增强中学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与育人实效提供实践参考,从而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数字技术;中学思政课;地方特色教学资源;开发创新路径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改革创新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过重要指示,强调要“构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为思政课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将地方特色资源通过数字技术转化为思政课教学素材,既是响应“大思政课”建设的时代要求,也是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的重要路径。
中学思政课地方特色教学资源
数字化建设的意义
一、助力地方特色教学资源的数字化转化与沉淀
教育数字化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突破口。2025年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建立覆盖国家、区域和学校三级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为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其中区域平台作为特色资源的“加工中心”,为思政课地方特色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提供了政策与技术支撑。以合肥市为例,将本地熟知的地域文化融入数字化建设,能推动地方特色思政资源从传统形态向数字化形态转化,实现特色资源的有效沉淀,避免地方优质思政素材因传播载体局限而被忽视,为后续教学应用奠定资源基础。
二、强化中学思政课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育人导向与规范
2025年中共中央发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从多方面为技术赋能教育制定规范,这为思政课地方特色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明确了价值方向。在建设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底层逻辑,建立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既能确保地方特色数字化资源符合国家规范与地方政策要求,又能坚守教育育人初心,避免数字化过程中出现价值偏差,让地方特色资源始终服务于青少年思想政治素养培育。
三、提升中学思政课教学资源的适配性与育人实效
思政课地方特色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能让教学资源更贴近本地学生认知与生活实际。如合肥地域文化相关的数字化资源,因学生对本地文化的熟悉度更高,能显著提升资源与学生的适配性,改变传统“大水漫灌”的教育模式,向“精准滴灌”转变。同时,数字化资源可通过多元形式呈现地方特色思政元素,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与针对性,更好激发教学活力,助力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培养新时代所需人才提供保障。
数字技术赋能中学思政课
地方特色资源的创新开发路径
一、系统化整合:形成中学思政课地方特色资源数据库
围绕地域文化特色,对思政课地方特色资源的开发进行系统化整合,实现资源的集中化管理与高效化应用。资源整合分为三个核心层级:一是资源采集层,聚焦地域内的红色文化、历史名人文化等核心主题,对纪念馆、文化馆内的馆藏资料以及实践案例等进行全面数字化采集,建立多形态的资源档案库,确保地域特色资源无遗漏收录;二是资源处理层,依据中学思政课教学目标与知识点,对采集的原始资源进行筛选、标注与加工,同时建立资源审核机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确保资源的正向价值;三是资源应用层,搭建面向师生的地域文化思政资源专属平台,提供关键词检索、资源分类导航、互动学习任务包等功能,教师可根据课堂需求快速调取资源组合教学方案,学生能通过平台参与文化知识问答、虚拟场景体验等学习活动。这种系统化整合架构能有效避免资源分散开发导致的浪费,提升地域文化资源与思政课教学的适配性,同时有利于促进校际优质资源的共享与流转,助力区域内中学思政课教学资源质量整体提升。
以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为范例,通过扫描建模技术构建虚拟展馆,为学生打造沉浸式革命历史体验场景;同时,将展馆对应的渡江战役等历史事件制作成动画短片,同步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环节,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革命精神。
二、场景化设计:针对应用中学思政课地方特色资源
基于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构建沉浸式教学场景,可以实现地方特色资源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场景化设计要遵循从认知到情感再到实践的育人逻辑,具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历史再现类场景,如通过VR技术重现地方重大历史事件,让学生“亲历”历史过程,增强情感体验;二是文化体验类场景,利用AR技术将地方非遗技艺、传统民俗等转化为互动性教学内容;三是社会观察类场景,借助直播技术连接本地企业、社区、科研机构等,构建“行走的思政课”现场教学场景。同时,场景化应用需注意与思政课课程标准的对接,避免注重技术炫技而忽视教育本质,应聚焦中学思政课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确保技术应用服务于育人需求。
三、数据化机制:精准评价中学思政课地方特色资源
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构建资源开发的全过程评价体系,实现从开发到应用再到改进的闭环管理。数据化机制包含三个维度:一是资源质量维度,通过分析资源的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等指标,建立质量评估模型;二是应用效果维度,采集教师使用率、学生参与度、学习成效变化等数据,评估资源的实际应用价值;三是迭代优化维度,基于用户反馈和使用数据,自动生成资源改进建议,指导后续开发工作。但是,数据化评价需要注意隐私保护,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数据安全管理体系。
四、生态化模式:协同开发中学思政课地方特色资源
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协同参与的生态化开发模式,整合多方资源优势。政府层面负责政策引导、标准制定和经费保障,将思政课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建设纳入教育数字化专项规划;学校层面发挥主体作用,组织教师参与资源开发与应用实践,结合教学需求提出资源建设建议;社会层面动员文化场馆、企业、科研机构等参与,提供专业支持和资源素材。这种模式能够解决单一主体开发能力不足的问题,形成开发合力。同时,要把“坚持课程教材建设的社会公益属性,确保课程育人为本”的原则贯穿于生态化开发的全过程,确保资源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和育人导向。
结语
数字技术赋能中学思政课地方特色教学资源开发,是落实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具体实践,也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路径。文章提出的数字技术赋能地方特色教学资源开发的创新路径,为地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参考。同时,将地方特色资源转化为思政育人的鲜活素材,不仅能显著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与感染性,更能精准强化其针对性与实效性,助力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随着教育数字化的深入推进,思政课地方特色资源开发也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展望未来,需要积极拥抱新技术,通过持续创新,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资源的建设质量,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撑。
[本文系合肥市2025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合肥地域文化的中学思政课特色教学资源挖掘与创新应用》(HFSKQN202511);合肥师范学院2025年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数字化背景下中学思政课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研究》(2025yjs094);合肥师范学院2025年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教育家精神引领下的中学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路径研究》(2025yjs023);合肥基础教育研究院重点项目——合肥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与实践(2021YJY01)]
(作者单位:合肥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230601)
编辑邮箱:abcd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