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丽
在当前高等教育环境中,精准思政与高校党建工作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途径。本文旨在探讨精准思政融合高校党建工作的实践路径,通过构建一套系统化、科学化的融合机制,实现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的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关键词:精准思政;高校;党建工作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着思想多元化、需求差异化等新挑战,传统党建模式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已难以完全适应新形势。精准思政以“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评估”为核心,为破解高校党建工作痛点提供了重要思路。将精准思政理念融入高校党建工作,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高校党建工作质量的关键举措。当前,部分高校在党建与思政融合中存在目标模糊、内容脱节、方法单一等问题,急需构建科学有效的实践路径,实现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的同频共振,为高校党建工作注入新活力,助力高校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构建精准识别机制
夯实党建与思政融合基础
精准识别是精准思政融入高校党建工作的前提,只有准确把握师生党员的思想动态、需求差异和发展诉求,才能为党建工作精准施策提供依据。高校可依托大数据技术,搭建师生党员信息管理平台,整合党员基本信息、学习记录、思想汇报、参与活动情况等数据,通过数据分析精准描绘党员画像,识别不同群体党员的思想困惑与需求重点。例如,针对青年教师党员,重点关注其职业发展诉求与教学科研中的思想难题;针对学生党员,聚焦其价值观塑造、学业发展与就业规划等需求。同时,建立常态化调研机制,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动态掌握师生党员的思想变化,确保党建工作始终围绕师生实际需求展开。此外,还需精准识别党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如部分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形式化、党员教育内容针对性不足等问题,为后续精准施策明确方向,切实夯实党建与思政融合的基础。
创新精准内容供给
提升党建思政教育实效
精准内容供给是精准思政融入高校党建工作的核心,需根据不同群体党员的特点和需求,构建个性化、差异化的党建思政教育内容体系。针对青年教师党员,可围绕师德师风建设、科研诚信教育、职业能力提升等主题,设计专题培训课程,邀请行业专家、优秀教师分享经验,引导其将个人发展与学校事业、国家需求相结合;针对学生党员,结合不同年级特点,低年级侧重理想信念教育、入党动机教育,高年级侧重社会责任教育、职业规划指导,同时融入专业特色内容,如在理工科学生党员教育中融入科技报国案例,在文科学生党员教育中融入文化自信相关内容。此外,还需注重内容的时代性和时效性,及时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国家重大政策、社会热点问题融入党建思政教育中,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方式,增强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结合党史学习教育,选取本地红色资源开发特色课程,让党员在实地学习中深化对党的认识;结合现实案例,引导党员深刻体会党的宗旨和使命,切实提升党建思政教育的实效。
优化精准方法运用 增强党建工作吸引力
精准方法运用是精准思政融入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支撑,需结合新时代师生党员的行为习惯和认知特点,创新党建工作方式方法,增强党建工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搭建线上党建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群组、线上党支部等,推送微党课、微视频、理论文章等内容,方便党员随时随地开展学习;开展线上互动活动,如线上知识竞赛、主题讨论等,激发党员参与热情。同时,注重线下活动的精准化设计,针对不同群体党员开展特色活动,如组织青年教师党员参与教学观摩、科研攻关小组活动,组织学生党员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红色研学等活动,让党员在实践中提升党性修养。此外,还需创新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形式,推行“菜单式”组织生活,由党支部根据党员需求提供多样化活动选项,如政策解读会、经验交流会、技能培训会等,让党员自主选择参与,改变以往组织生活“一刀切”的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个性化与多样化相统一的精准方法,切实增强党建工作的吸引力,提升党员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强化精准保障措施 确保融合工作长效推进
精准保障措施是精准思政融入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保障,需从组织、制度、资源等方面构建完善的保障体系,确保融合工作长效推进。在组织保障方面,成立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等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提升基层党支部组织力,确保精准思政理念在基层有效落地。在制度保障方面,建立健全精准思政与党建融合的工作制度,如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基层党支部考核评价制度、党建工作精准评估制度等,将精准化要求纳入制度体系,为融合工作提供制度遵循;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师生反馈,及时优化工作方案和措施。在资源保障方面,加大经费投入,用于党建平台建设、师资培训、活动开展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拔培养一批既懂党建工作又懂思政教育的复合型人才,为精准思政融入党建工作提供人才支持;整合校内外资源,如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红色教育基地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党建思政教育提供实践平台和资源支撑。通过强化多维度的精准保障措施,为精准思政与高校党建工作的深度融合提供坚实支撑,确保融合工作持续、稳定、高效推进。
综上,精准思政与高校党建工作的融合,需以精准识别为基础、精准内容为核心、精准方法为支撑、精准保障为底线,形成协同育人合力。这一路径既破解了传统高校党建针对性不足的难题,又为思政教育注入了组织活力,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未来还需结合高校发展新动态持续优化实践策略,推动二者融合向更深层次、更高质量迈进,为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发展提供更有力的理论与实践支撑。
(作者单位:沧州师范学院纪检监察室,河北 沧州06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