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恒
培育时代新人,需要所有课程发挥铸魂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需要所有教师发挥协同育人效应。但当前学界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双向赋能,对公共基础课及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挖掘提炼的广度、深度、温度缺乏系统性研究。聚焦上述问题,提出在协同育人理念下,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素养,是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关键。
关键词:协同育人,课程思政,思政元素
从政策层面,培育时代新人需所有课程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需五育融合、构建“三全育人”格局。但学界对思政、劳动、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研究不足,对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也缺乏系统思考。
本研究提出,协同育人理念下,坚持显隐性教育统一、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素养,是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的关键,可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方法论参考。
价值塑造:基于协同育人理念的课程思政价值意蕴
协同育人应用协同理论(核心为协同致序、关键变量主导、自组织),课程思政是教师将课程育人价值从“无意识”转“有意识”挖掘,二者需通过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协同,实现知识教授与价值引导融合。
二者的有效协同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基本路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是落实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基础。“立德树人成效是高校工作根本标准”,“立德”覆盖个人、家庭、社会,“树人”旨在培养有家国情怀、助力民族复兴的建设者。课程思政需将价值观引导融入教学。
二者的有效协同是守好意识形态阵地的可靠保障。“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根本问题。当前世界变局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多样,守好阵地是高校思政工作重点。高校需借大历史观教育,引导学生知史爱党爱国,坚定“四个自信”。
二者的有效协同是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现实要求。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需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助力学生发展,培育强国建设人才。
内涵解读:课程思政与教师课程思政素养
课程思政。关于课程思政,学界有“盐溶于水”“盐溶于汤”的比喻。这是从融入形态及方式的角度,把教学实施中的“盐溶于水”视为不露痕迹、不知不觉、润物无声的“隐性教育方式”,体现了“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一原则。
教师课程思政思政素养。教师在育人教学中,所具备的育人理念、意识、能力(设计、开发等)与人格素养的总和,它是新时代对教学育人功能的强化,课程思政目标需融入课程三维目标,在专业教学中同步实现价值塑造,最终推动教师从自发育人转向自觉育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与课堂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多元协同:教师课程思政素养的培育路径与实践应用
绘制课程思政的知识图谱。课程思政需覆盖所有课程与教师:育人目标上,从价值、能力、知识维度,挖掘思政、劳动、创新元素,建三者交互共享知识图谱,形成资源库助力育人。
搭建课程思政育人共同体。需建立思政、劳动教育、创新创业及专业教师的跨界育人共同体,坚持目标导向,统一理想信念,聚焦教育实践问题并解决。坚持合作导向,以利益共享、文化融合为基础,用对话协商机制促发展。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合作课题、联合培养等实践,共商解决方案。
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主力军,专业课为天然“主战场”,需发挥“慢变量”特质,在“大思政”格局中作“催化剂”,推动课程思政革新。
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素养的培育路径。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高质量推进“课程思政”,需要专业课教师提高政治理论素养。依据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可推论,其含理论认知、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政治信仰、自觉行动六种递进素养。其中,理论认知是起点,政治信仰为高阶素养,统摄教师“课程思政”意识自觉、引领行为自觉。
增强课程思政建设意识。一是强化育人意识,推动教师在专业教学全环节融入思政、劳动、创新元素。二是增强育德融合意识,教师在传播知识时,需挖掘德育资源,塑造学生人格与品行。
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能力。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即立德树人、教书育人能力。在资源与教学上,要注重教师言传身教及学生朋辈互动。在培训路径方面,要按学科特点优先培训骨干教师,以“先学者带后学者”模式推进全校教师能力提升。
锤炼教师的人格素养。教师人格素养是其教育教学中道德、性格等的综合体现,课程思政以课堂为渠道、教师为核心(理工农医类教师因背景和训练缺失成建设重点,通识及公共基础课教师素养较好),核心要求教师具备“思政+专业”双素养与“设计+组织+评价”能力,并需专项培训提升。
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推动课程与思政协同融通,提升思政素养,实现“想做→会做”“一人→一起”“开始→持续”转化,探索学科实践,提高思政工作针对性、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士恒,程秀娟. 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践探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4(06).
[2]邵阳,张睿珂,袁嘉莹. 基于协同理论的圈层式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创新模式[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 (10).
[本文系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职学生劳动素养五育融合培育的路径与方法研究”(2021SJA131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