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理论

数字化背景下 民族文化融入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王月 朱鹏飞

在数字化浪潮奔涌向前的今天,将深厚的民族文化有机融入乡村旅游发展,并以数字技术赋能创新,已成为推动民族地区乡村经济提质增效、促进文化传承与焕新的重要路径。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出发,系统探讨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

挖掘民族文化精髓,打造特色旅游IP

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深深植根于日常生活的烟火气息之中。我们应当超越“陈列式展示”的固有模式,转而从生活智慧、技艺传承与精神信仰三个维度,系统挖掘其深层价值。以黔东南苗寨为例,可以以银饰锻造这一核心文化元素为切入点:既完整再现熔银、拉丝、雕刻等严谨工艺,也可设计如“银饰工坊”等体验项目,引导游客亲手制作简易银饰。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能够感知银饰所承载的迁徙记忆与图腾崇拜,使原本静默的饰物,转化为有温度、会说话的文化符号,实现文化传递与情感共鸣的深度融合。

文化IP的打造,需注重场景化与叙事性的深度融合。以云南普米族的“转山会”为例,可构建一条贯穿昼夜的沉浸式文化体验链:白日,游客可与族人同赴神山,体验射弩、摔跤等传统竞技;入夜,则围坐火塘边,共同吟唱《贡嘎岭歌》等古老歌谣。这种以“仪式参与”为核心的体验模式,让晦涩的文化符号变得可感可触,既延续了古老祭祀的精神内核,又通过现代技术手段降低了参与门槛,使游客在体验中,建立起与普米族文化深层次的情感联结。再者,采用“拆解文化元素,再现体验场景”的方法,能有效推动文化焕发新活力。例如,将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与茶文化巧妙结合,打造“陶茶共生”体验工坊;将侗族大歌与其独特的建筑声学智慧相融合,设计“寻声侗听”沉浸式聆听路线。这些方式能够让每个IP都成为可体验、可传播、可持续的文化生命形态。

数字技术赋能,开发智慧导览系统

优质的导览工具应当如一位深谙本地文化的向导,既能精准引路,又能将风景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针对少数民族村寨路径复杂、文化内涵深厚的特点,智慧导览App应更加“接地气”,实现文化与技术的深度融合。例如,在扎赉诺尔博物馆,游客手持导览机漫步展厅,当靠近猛犸象化石展柜时,设备立即自动播放冰河时期草原生态的讲解音频,配合屏幕上动态呈现的化石形成过程示意图,让冰冷的文物“活”了起来。

更重要的是,智慧导览系统须具备“因人而异”的推荐能力。携孩子的家庭扫码时,系统自动推送亲子互动任务,如在百年老茶馆中寻找十二木卡姆乐器图案;面向历史爱好者,推荐路线则巧妙串联各时期建筑遗存,讲解中还穿插相关的民间传说;遇到难解的民族术语,长按即可弹出动态图解与释义。这种充满文化温度的导航方式,让游客不仅“不迷路”,更看得透、听得懂、体验得深。

建设数字营销平台,拓宽旅游市场

少数民族村寨的美,常藏在那些细微而生动的生活细节中。新媒体营销应当如串门聊天一般,把这些动人故事娓娓道来。在抖音,与其单纯展示风景,不如请一位彝族姑娘带着镜头沉浸式体验火把节筹备现场——从缝制百褶裙的细腻针法,到火把背后深厚的祈福寓意,这种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才更容易触动屏幕另一端的观众。

“小红书”则适合打造“文化体验攻略”。以湘西土家族的舍巴日为例,博主可以真实记录从学跳摆手舞的跌跌撞撞,到跟阿婆学做蒿子粑粑的温暖过程,再穿插“如何用镜头捕捉仪式的动态美感”或“哪些环节最适合沉浸式参与”等实用建议,让攻略既有文化韵味又接地气。此外,还有更多互动新玩法值得尝试:在微博发起“民族服饰变装挑战”,借助技术赋能构建虚拟试穿场景,邀请用户通过特效沉浸式体验侗族银饰的璀璨、苗族刺绣的精美;通过直播设置“云认养”环节,让网友线上认养一棵傣寨果树,最终收到挂有自己名字的果实快递。这种可参与、可感知、可带回的营销方式跨越千里传递民族文化的魅力,让人不由心生向往。

培养数字与文旅融合人才,提供智力支持

为推进数字技术与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政府应加快构建科学高效的人才培养体系与机制。有关部门应建立“多主体协同、精准定向培养、长效激励保障”的立体化框架,以“本地基础能力强化—外地标杆学习提升—回归本土创造实效”为核心路径,重点聚焦少数民族骨干人才与基层技术人员的系统培训,实现区域全覆盖与领域全渗透。同时,通过政策激励引导人才返乡贡献,形成“培养—实践—提升”的可持续闭环,为数字文旅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智力动力。

在西藏,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了显著突破。当地相关部门创新采用“区内人才+异地培养+返藏工作”模式,培训范围覆盖全区所有7个地市,重点聚焦少数民族骨干专业技术人才和边远基层技术人员的培育。通过选拔学生赴内地大学深造后返回西藏的机制,有效实现了“培养一个人、带动一个群体、影响一个地区”的目标,为西藏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人才支撑。

结语

在数字化背景下,通过上述多方面策略的协同推进,民族地区有望实现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有效推动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这不仅有助于在旅游发展中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更能够借助文化与数字的双重赋能,助力乡村走上振兴之路,绽放出独特而持久的光彩。

(作者单位:王月,西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朱鹏飞,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

编辑邮箱:abcd518@126.com

2025-09-11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79617.html 1 数字化背景下 民族文化融入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