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经济时政

刘世钺:从烽火少年到“光明使者”

刘世钺在出诊。河北省军区石家庄第二离职干部休养所供图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张艺萌

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94岁的抗战老战士刘世钺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重地举起右手向受阅部队回敬军礼。

从八路军小战士到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眼科主任,刘世钺说:“党和人民培养了我,我这辈子都要努力奉献。”

1938年,8岁的刘世钺走进八路军129师宣传队。那一年,他失去至亲,母亲、两位婶娘和堂妹被侵略者焚杀。他把仇恨化作抗战的勇气,他随队奔走晋冀鲁豫敌后,慰问前线、鼓舞士气,在子弹呼啸中成长为革命小战士。

1946年,16岁的刘世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7年,他进入北方大学医学院学习,从宣传队的小战士成长为救死扶伤的战地医生。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面对敌机轰炸后的凝固汽油弹烧伤,他和战友昼夜转运、清创包扎,把战友一批批从鬼门关拉回。

新中国成立后,他被分配至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当时的眼科“一穷二白”,没设备、没教具,他就自己想办法“凑”:用萝卜皮练针线,用煮沸盐水替代消毒液,自制模型带学生,在“无显微镜、无人工晶体、无进口器械”的条件下,摸索出可复制的眼科“三无手术法”。

1969年,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组建医疗队,刘世钺毅然挑起队长重担,奔赴石家庄赞皇山区开展医疗扶贫,脚步踏遍了山区每一个角落,在村民家里支起简易的手术台,为千余名山区百姓实施眼科手术。“当时条件很简陋,我们大都是在病人家中做的手术,家里没有电灯,就用手电筒。医生的手术刀,就相当于战士的战斗武器,能把困难群众的眼病治好,我觉得特别高兴。”刘世钺说。

从首创泪囊穿刺造影术,到无显微镜条件下完成角膜移植手术。工作期间,刘世钺参与角膜移植、泪道病、青光眼发病机制等多项临床科研,发表论文60余篇,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13项。此外,他还潜心培养眼科专业人才,连续组织10期眼科医生学习班,为军地培养了200多名眼科专家和学科带头人。

“我八岁参军,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党和人民把我抚养长大。把一个八路军小战士培养成一个眼科的主任医师、教授,这个工程很大,很不容易。所以我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1994年接到离休命令后,刘世钺先后3次向党组织递交继续工作的请愿书,坚持义务出诊传业31年。

入党近80载的刘世钺,始终以党的宣传员自勉,至今仍在整理教学课件,研究新技术,尝试用智能工具改进教学与病例分析。这一辈子,刘世钺始终追求三件事——对党忠诚、对民有爱、对术求真。

9月5日,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联合河北省军区政治工作局、郑州联勤保障中心政治工作部发布刘世钺同志先进事迹,并授予他“燕赵楷模”称号。“我希望年轻人要把个人理想和国家的发展连在一起,努力学习,练就真本领。”刘世钺在领奖现场动情地说,“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要记得奉献国家、服务人民。”

2025-09-09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79431.html 1 刘世钺:从烽火少年到“光明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