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关臣
党建工作与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具有同心同向、同频共振的共生机制。应按照大学生“认知—判断—意愿—动机—行为倾向”的心理选择过程规律,以党建为载体,构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品德修养—奋斗精神—法治思想”为链条的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思政教育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确保了大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伟大建党精神是大学生思政教育最深刻的内容,党建精神谱系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不竭来源。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更清晰界定了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思路,为今后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建工作与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具有同心同向、同频共振的共生机制。党建工作的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功能,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归属感,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提供生动鲜活素材;新时代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建工作的重要参与者、践行者,是党建精神薪火相传的发扬者。共产党员艰苦奋斗、勇于斗争、善于斗争、自信自强的底气,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在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和各种风险诱惑时,依然能够保持清醒头脑和战略定力,努力增强斗争本领,增强“志气、骨气、底气”,自觉将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结合,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盼。
针对当前部分高校的党建工作还存在脱嵌于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思政教育存在形式单一和简单化倾向、对思政教育规律认识不深入,教育内容未能入脑入心等问题,本文提出按照大学生“认知—判断—意愿—动机—行为倾向”的心理选择过程规律,以党建为载体,构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品德修养—奋斗精神—法治思想”为链条的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
培根铸魂,筑牢思想之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加强党建的指导思想,更是大学生开展理论学习的主要内容。带领大学生实地走访革命圣地,还原历史场景,再现社会转折背景,让学生沉浸式体验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优良作风,实现感情共鸣和政治认同,更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针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历史虚无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观建设,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掌握文化安全及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思政”课程体系,构建起坚实的文化安全屏障,厚植马克思主义信仰,强化文化安全意识和理论武装,增强文化自信,自觉抵御外部文化冲击,以积极的校园文化建设维护国家文化主权独立,筑牢大学生的思想之基和防腐之墙。
科学判断,明辨大是大非。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时,着力引导学生回顾中华民族的百年抗争史,从历史发展规律中汲取思想的智慧和主流价值观的取向,从中华民族争取独立的探索中,深刻理解“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历史逻辑,从众多历史人物的奋斗过程中总结顺应发展趋势的必然规律,进一步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穿越历史的思想伟力,更清醒认识到,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唯一选择,从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民生关切中培育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大局观,增强学生的政治自信、思想自信和组织自信,使学生更自觉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勇当弄潮儿,再立新功。针对信息时代大学生形成的网络思维惯性和价值多元化趋势,思政课教师要站在时代的立场上,围绕时代之问,向学生讲深讲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应学生的关切和期盼,增强主流价值观对多元化价值观的引导与融合作用,牢牢守住意识形态主阵地,使大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事物本质,树立正确的大是大非观。
严于律己,提高品德修养。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承担着民族复兴的责任,这要求高校的大学生思政工作要服务好“两个大局”,教育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行动中明确界限,主动放弃不符合原则或超越能力范围的事务,要经受住诱惑,分清善恶,以一颗清净之心面对诱惑,守住清贫,做一个心灵富足的人。针对虚拟网络中以隐蔽身份过度“释放自我”的行为,高校要制定网络空间管理制度,规范大学生的“网暴行为”,将网络行为纳入思政考核范围,引导大学生与违规网络行为划清界限,遵守网络行为准则,做到慎独自律,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
拒绝躺平,善担当勇作为。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它随着中国的发展不断变化,新时代斗争精神表现为在面对挫折困难、风险挑战时,有敢于拼搏奋斗、树立远大理想的志气;敢于承担责任、矢志不渝斗争的骨气;敢于自我革命、自信自强的底气。高校要深挖斗争精神相关素材,完善斗争精神融入大学生课程思政的机制,将斗争精神融入网络媒体,推动网络传播体系建设;拓展课外实践,将斗争精神融入校园活动和志愿服务。考虑部分大学生遇到挫折时采取“躺平”的姿态,高校应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为学生提供多种排解压力渠道的同时,进行科学的理想信念教育,用理想引领现实、帮助学生认清现实,接纳自我,突破自我,以更积极的心态担当起应有的责任。
明确底线,争做德法兼备人才。新时代大学生是建设法治中国的生力军,需要不断增强规则意识,做到知法守法,懂法用法。为此高校应组织大学生系统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法治意识;深度参与法治实践,强化应用能力;构建法治价值体系,塑造规则意识;开展批判性思维训练,提升辩证能力。考虑大学生法治意识不强的情况,高校应创新法治教育方式,运用“互联网+法治教育”新模式增强学习趣味性,丰富学习过程中的互动环节,做到以案说法,推动思政课的普法作用向教育作用转变,支持大学生运用法理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去解决常见问题,引导大学生争做德法兼备的人才。
【项目受河北省党建研究会课题“新时代高校党建品牌创建策略与路径”(编号:GXDJ2025B251)支持】
(作者单位:河北地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