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深度

“观鸟经济”激活消费多元活力

白鹭飞翔在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内。

小游客展示自己在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内参与观鸟活动时收集的印章。

云南滇池绿道外海段一期的草之桥及观鸟平台。

观鸟志愿者胡勇(后)在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内一处观鸟点为游客讲解。

观鸟爱好者在福建省明溪县一处观鸟点拍摄。

提要

观鸟经济是一种基于观鸟活动的经济形态,它不仅包括观鸟者在观鸟过程中产生的直接消费,如观鸟装备、交通、住宿、餐饮等,还包括由此带动的相关产业发展,如旅游业、教育、科研、生态保护等。观鸟经济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同时也促进了鸟类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据统计,我国现有鸟类1500多种,是世界上鸟类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中国鸟类观察年报2023》显示,截至2023年末,我国内地有统计的省区市以鸟类观察为主的爱好者有约34万人,且多以中青年为主。观鸟逐渐从专业爱好走向大众休闲,随之催生的“观鸟经济”成为不少地方文旅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拉动消费的新增长点。

“观鸟热”激活流量密码

近年来,传统景区人满为患,观鸟爱好者偏爱生态好、商业化程度低的自然之地。公园、湿地内不少“追鸟人”手持望远镜、肩扛长焦镜头,捕捉着珍稀鸟类影像。

晨雾未散,福建省永安市青水畲族乡丰田村的山林间已传来清脆的鸟鸣声。“鸟导”熊生春像往常一样,拎着装满玉米粒的竹篮,走向村后的白鹇观鸟点。他轻声吹起模仿鸟鸣的口哨,不一会儿,几只白鹇从林间翩然而至,优雅地啄食。这一幕,被隐藏在不远处观鸟点的游客用镜头一一记录下来。“太美了!就像在拍电影!”来自南京的摄影师吕女士兴奋地调整着三脚架。这是她第三次来丰田村,只为捕捉白鹇在晨光中展翅的瞬间。

8月13日上午9点,黑龙江齐齐哈尔市的扎龙湿地,数十名观鸟爱好者架起相机,静待丹顶鹤当天的第一次起舞。

“每年5月至10月是扎龙湿地的旅游旺季,很多人专程从广东、上海等地赶来,就为拍下丹顶鹤的起舞瞬间。”扎龙生态旅游区讲解员赵丹说,“今年1至7月,景区就接待游客58万人次,观鸟旺季时周边民宿更是一房难求,至少要提前一个月预订才行。”

中国观鸟记录中心的统计显示,截至2023年底,平台已有超5万名用户,2023年度新增鸟类相关记录量近360万条。

在抖音,观鸟话题的播放量超7亿次;在小红书,观鸟相关笔记讨论量超过700万,阅读量超过10亿次。小红书今年4月发布的《观鸟趋势报告》显示,观鸟这一小众爱好正在年轻群体中快速普及,近一年观鸟相关笔记发布量是过去10年总和的1.2倍。

齐齐哈尔观鸟爱好者胡筱文对此深有体会:“观鸟社群呈现年轻化趋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以鸟会友’。”她和朋友成立的摄影俱乐部承接过200人规模的观鸟团,每年接待观鸟游客超5000人次。

鸟儿们的访客人群在持续扩大。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仑镇么等新寨的飘海鸟塘,每年吸引着贵州、重庆、广东等地游客,英国、法国、西班牙和韩国等国家的观鸟爱好者也络绎不绝。

塘主飘海说,2024年鸟塘接待的近3000名游客中,80%是鸟类摄影爱好者,“一个人来了觉得好,能带动一群人来”。

近年来,中国候鸟小镇江西永修县深入挖掘鄱阳湖生态资源禀赋,全力做好“留鸟”“护鸟”文章,打响“观鸟”品牌,在吴城镇率先探索候鸟经济多业态实现路径,连续承办两届鄱阳湖国际观鸟周(季)主会场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以及30多个国家的4万余名观鸟爱好者汇聚永修。

5月10日,北京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会长张志明在第二届观鸟旅游经济发展论坛上分享“飞羽之下花样京华”北京发展观鸟经济的实践经验时介绍,北京市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创新执法协同机制及京津冀生态保护联动,推动观鸟经济快速发展。“目前我们已建成47处自然保护地,并推出‘十佳生态观鸟线路’和‘北京观鸟地图’。”

“观鸟活动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表现,是人文情怀与生态旅游有机融合的特色载体。”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教授熊海峰说,随着生态保护理念的进一步普及,这类亲近自然、富有趣味的特色活动将迎来更大发展空间。

“观鸟经济”催生消费新业态

当前,观鸟经济正从单一观赏向多元化消费场景延伸,推动产业向品质化、个性化升级。这一转变不仅改变了传统观鸟模式,更催生了文旅新业态,带动地方相关产业发展。

“嘘!(斑头大翠鸟)来了,注意!”在福建省明溪县中溪村“鸟导”谢芳林的提醒下,中溪村观鸟点内传来一连串快门声。

“一趟下来,大概能赚个1000元,可真是沾了小鸟的光。”谢芳林说,明溪县像他这样的“鸟导”有30多人,从行程规划、住宿安排到鸟类定位、拍摄指导,甚至细致到器材选择和参数设置,为观鸟的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务。

在明溪县观鸟产业规划下,有1100余人以不同方式从事观鸟有关工作。今年上半年,明溪县接待国内游客78.40万人次,旅游收入6.82亿元。观鸟经济带动相关创收超6000万元,“观鸟+”成为当地县域经济新增长极。

观鸟经济的辐射效应正在多地显现。在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多宝回族村的“候鸟书屋”内,暑期研学团的孩子们全神贯注地聆听讲解员介绍鄱阳湖不同种类的候鸟。自2021年开放以来,这里已接待游客超1万人次。

2025年1至6月,九江市观鸟客流量约49万人次,旅游增收1428万余元。江西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戴年华表示,通过拉长生态资源长板、补足基础设施短板,当地在“观鸟+”产业的带动下,不断探索鄱阳湖大旅游圈的发展方向。

在云南西双版纳,定制观鸟游方兴未艾。“有的客人专门追着鸟迁徙路线走,我们会帮他们规划山谷徒步观鸟环线,团费在每人300元以上。”飘海说,“以前不懂,现在知道每只鸟都是‘金凤凰'。”

福建省永安市青水畲族乡丰田村先后设立了22个白鹇观鸟点、2个白颈长尾雉观鸟点,以及鹰雕、林雕、白眉鹧鸪观鸟点3个,熊生春等20多名村民转型成了“鸟导”。“以前靠山吃山,现在靠山养山。”熊生春笑着说。他每天清晨喂鸟、观察鸟群习性,成了游客眼中的“鸟语者”。

观鸟热潮带火了丰田村的经济。村里纷纷开起了农家乐、特色民宿,熊生棣既是鸟导,也是民宿老板,他率先把自家土菜搬上餐桌,推出了“观鸟套餐”。在他的带动下,全乡目前已有20余家民宿、200多张床位,年可接待游客数万人次。游客们吃着特色畲族美食,听熊生棣讲山林故事,临走时还不忘买几罐村里自产的蜂蜜。“去年蜂蜜卖了300多瓶,比往年翻了3倍!”熊生棣乐得合不拢嘴。

更让村民惊喜的是,观鸟经济还把年轻人带回了村子。“观鸟经济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回乡创业,村民每家年均收入可达10万元,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增加收入。”丰田村村委会副主任熊启武欣慰地说。

“观鸟热”不仅拓展了文旅产业的空间,还带火了摄影器材的销售。与生态观鸟摄影相关的各种相机、镜头销量明显增长,租赁市场也十分火热。

随着生态摄影人群不断壮大,商家们也在不断拓展业务范围。许多门店专门设置了“生态拍摄区”,展示客户作品及设备组合,并组织摄影课程和拍摄活动,以增强用户黏性。同时,产品设计也更加贴合适老化需求。

观鸟旅拍、文创、农产品销售……福建省明溪县文体和旅游局局长钟茂桂说,当地观鸟相关收入结构多元,通过生态全链条服务留住游客。

如何让“观鸟经济”持续升温

“观鸟热”不仅带动了民宿经济、文创产品的蓬勃发展,更成为激活地方文旅产业的新引擎。那么,如何让“观鸟经济”持续升温?

专家认为,首先要强化生态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观鸟热”的背后是生态环境的改善,各地需平衡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确保鸟类栖息地不受干扰。

“观鸟经济要想持续健康发展,就不能把观鸟鸟塘当成赚钱的工具,保护鸟类的初心始终不能变。”西双版纳植物园动物行为与环境变化研究组副研究员罗康说,可以通过组织观鸟活动,让观鸟者在感受到生态之美的同时,提高环保意识。

部分观鸟人士在实践中的不当行为,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田家龙建议,大家在观赏和拍摄野生鸟类时,要顺应鸟类活动规律,不要打扰鸟类交尾、孵化等活动,注意保护野生鸟类的栖息地。

“应规范观鸟鸟塘的隐蔽棚距离、投食季节周期以及邻近鸟塘的间隔距离等标准,尽量还原自然的鸟类生存环境。”罗康说。

业内人士建议,可依托院校建立观鸟旅游人才培训基地,进行相关政策法规、观鸟旅游、环保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吸纳高素质鸟类爱好者担任兼职“鸟导”;培养乡村科普员、宣传员,全方位、多层次传播爱鸟护鸟理念。

多名受访专家表示,观鸟经济的核心在于“平衡”,要在做好生态保护的基础上,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与产业升级互促共进。

其次要创新业态,延伸产业链。除了传统的观鸟摄影,各地可结合生态研学、文创开发、自然教育等,将鸟类艺术化,推出毛绒挂件、鸟类贴纸等热销产品。

推动特色观鸟文旅产品发展,一些地方已经在行动。江西省利用水域独有优势,推出鄱阳湖“观鸟+旅游”精品线路;福建省明溪县培育了12个以生态观鸟为主的森林康养基地……

“未来各地还可结合节庆赛事、独特民俗和历史文化等,推出更多深度体验项目。”熊海峰说。

可以说,观鸟热的本质是现代人对自然的回归。它不仅是文旅经济的增长点,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田家龙表示,在政策引导、科技支持与基层实践的合力下,鸟类资源正从生态账本上的“保护对象”,逐步成为激活乡村振兴、带动区域发展的“经济增量”。

(本报综合新华社、中国环境报、中国绿色时报、央视网、央广网、中新网、南海网等)(本报图片均来自新华社)

2025-08-19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78048.html 1 “观鸟经济”激活消费多元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