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

强化思政引领力 培养造就时代新人

□钟丹妮 邓建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其中“思政引领力”作为“六力”的核心要素,居于首要地位,承担着把握方向、引领航向的关键职能,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新时代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培养造就时代新人,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命题。在新征程上,需要充分发挥思政引领力的政治统领功能、目标导向功能、价值塑造功能和文化支撑功能,以培养造就具有坚定政治认同、强烈使命担当、正确价值观念、良好文化修养的时代新人。

发挥思政引领力的政治统领功能

增强时代新人的政治认同

“政治问题,任何时候都是根本性的大问题。”增强时代新人政治认同,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推动社会持续进步的重要保证。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强化思政引领力首先要引导时代新人坚定政治立场,即坚定不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高扬马克思主义真理旗帜,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精神家园的定盘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实践前行的主心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则是凝心聚力、催人奋进的强心剂。当前,各种社会思想观念鱼龙混杂,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车轮已然势不可挡地向前迈进,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进一步强化时代新人政治向心力,坚定信仰信念信心的政治认同显得尤为重要。针对部分青年中存在的“信仰无用论”“共产主义遥不可及”以及“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关系模糊”等认知偏差和思想困惑,需要教育工作者增强行动力,主动承担育人责任,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用“讲道理”“讲故事”的方式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不断增强时代新人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实现从认知认同到情感认同再到行为认同的升华,夯实信仰之基,增强政治免疫力,主动防范错误思潮侵蚀。现阶段,建设教育强国,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正是为了筑牢时代新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始终认同和拥护的根基,在潜意识中就将家国情怀自然流淌于心,将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把“小家”融入“大家”、“小我”融入“大我”,以赤子之心书写报国壮志。

发挥思政引领力的目标导向功能

激发时代新人的使命担当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心之所向。时代新人是民族复兴征程上的主力军,寄予着国家富强的希望,承载着圆梦中华的千钧重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迈入关键性历史时期,党中央吹响了向“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奋勇前进的集结号。现阶段,我国正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迈进,时代新人必将成为这一伟大征程中的生力军。“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是习近平总书记向广大青年提出的时代要求。强化思政引领力必须牢牢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思想引领优势,引导时代新人始终做到与党同心、与国同行、与时同进,让其深刻领会党的方针政策,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明晰我国当前所处的历史阶段与目标,并激励其为之奋斗。同时,要进一步优化使命教育文化环境、拓展使命教育活动形式、建设使命教育实践基地,依托榜样的力量,发扬一批批有志青年“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支教精神、“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基层精神、“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科研精神等正道光芒,发挥同辈感化的优势,用时代新人自己的方式推进目标、回应号召,担起使命。

发挥思政引领力的价值塑造功能

引导时代新人的价值观念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塑造时代新人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的精神气质,这不仅关乎时代新人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更关系到民族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多元文化碰撞、网络信息爆炸、多元价值冲突的复杂社会背景下,新时代青年的价值认知、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受到严重干扰,过激追星、躺平文化、功利主义等不良风气甚至以团体怪圈化的方式不断蔓延,对青年价值观念的健康发展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展现了当代中国精神的内核,凝结全社会的价值理想,是照亮青年人生航程的指路明灯。思政引领力必须充分发挥其价值塑造功能,建立家校社联动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各领域。学校作为思政教育的主战场,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思政教育体系,着力打造精品思政课程,营造富有价值引领力的校园文化生态,建设政治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并通过实践育人促进价值认知向行为自觉转化,让青年学生在课堂上理解真理,在行动中领悟真理。社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最广阔的课堂,既孕育着无限可能,也潜藏着严峻挑战,政府与社会组织需携手并进,加强对网络、娱乐等多元文化阵地的监管与引导,同时引导青年学生不断提高思辨能力和自身免疫力。家庭作为青年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应与学校紧密携手,搭建家校共育的桥梁,共同关注青年的思想波澜与价值变迁,形成学校课堂教学、家庭日常熏陶、社会实践历练的三位一体育人模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年精神世界,外化为行动指南。

发挥思政引领力的文化支撑功能

厚植时代新人的文化修养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强化时代新人的文化自信,提升时代新人的文化素养,培育时代新人成为中华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积极传播者,是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之一。思政引领力的文化支撑底蕴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融合了革命文化的坚韧不拔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蓬勃生机。当前,“崇洋媚外”“历史虚无”“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观点仍在部分青年思想中存在,这部分青年在文化自信、历史认知、集体观念以及开放包容理念等方面存在认知偏差,对此,需要继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好革命文化这本鲜活的历史教材”“讲好中国故事”。在滋养时代新人深厚文化修养的过程中,思政引领力必须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充分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如儒家“仁者爱人”的伦理思想、道家“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法家“以法治国”的治理理念等传统文化精髓,与新时代发展特征有机融合,让青年一代在润物细无声中增强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增强他们作为中国人的底气和志气。同时,思政引领力必须赓续红色基因,主动将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遵义会议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思政教育工作之中,让时代新人身临其境般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从而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培养他们同甘共苦、继往开来的精神品质。持续打造“流动红色讲台”,生动讲述中国发展故事,精准传递中国时代强音,推动红色基因与传统文化精髓深度走进千家万户,支持时代新人从文化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文化主动传播者,为文化传承创新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

[本文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项目(22JDSZK048)和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22GXSZ028YB)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浙江 宁波315211)

2025-07-26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76758.html 1 强化思政引领力 培养造就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