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望长城

“云”在飞(报告文学)

云云在分拣蘑菇。

□陈晔

一朵朵“云”嵌在菌棒上,一朵朵“蘑菇云”升起在荒凉的滩地。

从过年,没有下过一滴雨,河滩地草木蔫吧,靠天吃饭,没有了墒情,种什么什么不长。种什么才适合北方呢?

一座大山阴住的胳膊肘地,光照几个小时,打粮不行。守公路,来来往往,没人关注。乡亲们有地就行,年年种,年年不行。碰到不下雨,只能看着土地板结,草木枯萎。

少小离家老大回。一色柏油路,上下邻村的人进了小区之后,日日散步。四年前,这块胳膊肘地冒起来八个大棚。

叮叮当当,支起铁管架子,电焊弧光闪闪,架子立起,蒙上黑色防晒防雨布。谁也不知道干啥?土地流转,有了钱,也不心疼,户主保住收入,但建大棚的第一年赔了。路边弃可怜兮兮满身疮痍的菌棒,有人用三轮拉走入地作了肥。

里边种的是蘑菇。

山里雨天常起山蘑菇,菌类的山灵芝、地皮菜、“马皮泡”、树菇,我对蘑菇不陌生。来去匆匆,没进去看,8个大棚孤零零,铁门紧锁,蘑菇棚一角掀起,破破败败,创业者第一年投入十几万,赔了!

隐隐绰绰说了一个名儿,如山风刮了一下,没留下印象……

轰轰烈烈的“老乡菇”在保定市阜平县上堡村并没有引起多大反响。

“面对一门新技术。肯定要‘交学费’。哪能一干就挣钱的?”

他想得很明白。

端午,我回家。

西阜高速上,下起雨。中午抵家以后,天阴,不凉不热,又一阵雨。我和父亲走出小区向村庄正北散步。恰恰路过下甘岭村的胳膊肘滩地。

一出下甘岭老母庙,就望见8个大棚,大棚外停着两辆面包车,远见几个妇女在装箱,有两个坐板凳上分拣。

每个大棚有三排,深二十几米,只听见说话的声音。有点儿“空山人语响”的意境。正值蘑菇出棚,没人理会我进来。

“哥,你回来了?”

我辨不清眼前搬香菇的和我说话的是谁?

少小离家,我走的时候他们七八岁,一转眼都是后生。

一点儿小时候的模样也看不出来。父亲说是云云,你宝生叔家的。

我这才想起他是谁。迅速与脑海中他的父母对上号。

我们两家都住白洋沟门口,一个坡上,一个坡下。

他的父亲是李满爷爷家的三儿子。我搬过来和爷爷奶奶住的时候,他的父亲宝生叔二十几岁,干干净净,大闺女似的。他常去村口泉水汪挑水,而我则是和妹妹抬水。抬水不太远,妹妹走不动,我就挑半桶。路上遇到,我们会打招呼。他去北京打了几年工,再回来,人更干净、讲究。不久,他结婚了。搬到村中另住,与父母分了家。

他妈妈,我们叫婶子,因为家距离山西近,口音是山西,大家都唤她老西儿,老西儿代替了她的名字。她爱笑,属于单单纯纯的那种,小孩子们爱串门,去了她家,没有轰赶过我们,他的父母在我们印象里很好。

年岁小的妈妈,抱着他爱在街上出出进进,他的名字起得也很普通:云云。

我到外地上学上班后,回家少了。

2005年,父亲说你宝生叔没了,这一年,云云在青岛上中专。五年后,老西儿婶子没了。那年,他刚刚结婚,他的弟弟二云8岁。失去双亲,弟弟还得抚养。

这两个孩子始终在我头脑里悬着。

常年在外,我回家的次数很少,为了生计,他搬到了城里住,跑运输,弟弟在城里一所学校上学……

在刚搬过去的几年,他们的日子是艰难的。县城不比家里,没有自己的菜园和地,什么都得买。他像上了发条一样干,找亲戚朋友凑了点儿钱,买了辆车跑运输,先解决一家人的生活、弟弟的学费,不管怎么说,父母不在了,要供他上完学。爱人贤惠,悉心照料弟弟,他则拼命干活儿。跑运输好在,哪怕今天家里一分钱没有了,出去跑一天,就能挣回钱。

劳动,让他有能力担负起家庭的责任;劳动,也让生活慢慢好转。

村里的人说云云勤快,云云有礼貌。见了长辈总是主动打招呼。

我和他一起去大柳树村的公司交蘑菇,他的一言一行总是文文明明、稳重,有自己的思想……

“不是跑运输,怎么又养蘑菇?”

“生活!”

毕业后,云云学了汽车驾驶。

19周岁,宝生叔,他父亲的去世让还是少年的他一下“成熟”了。他父亲虽然是个靠天吃饭的农民,经济上不一定帮多少,可以种地养家,精神上是支柱。他妈妈是农村妇女,单单纯纯,没出过远门。宝生叔,他的父亲在世的时候,心疼她,没让她去过一天地里。连个谷和莠也分不清,山里坡地岗地多,她拿不动镢头镰刀。云云的妻子是外县、平原上的人,打工时认识跟他回了山里。还没享受多少幸福生活。婆婆因病去世,弟弟要抚养,结婚和给妈妈看病落下债务要还,而且他也准备要自己的孩子。

这些,都是要经济支撑的。

他和爱人带弟弟离开了上堡村来县里,先是租房。父母去世,兄嫂如父母,给弟弟找了学校。爱人在家做饭照顾弟弟,他开始跑运输。从县城到省会,最多的时候,一天跑三趟。只要有活儿就跑,三趟来回就是1000华里。开车是个辛苦事儿,关键是当时的路还不好走,路面坑坑洼洼,没有修通高速,遇到雨水天气,成了烂泥沟。遇到堵车,一堵几个小时。饿了,咬口芝麻烧饼,这东西香咸可口,也便宜扛饿。渴了,车上有开水壶,自己烧的开水,也是为省钱。

几年后,他凭着劳动还清了外债,在县城买了房,供养弟弟上了高中,又考上大学,毕业后到北京打工。

个人的两个孩子也相继大了,上学读书。为了学到更多知识,也报了多个学习班。妻子找了份工作,夫妻两个用劳动收入支撑5口之家。最困难的几年,过年时再困难,他们也要给弟弟买新衣服,穿上一身新衣服过年,让九泉之下的父母安心。弟弟大了,弟弟的“大”是要结婚娶媳妇,买房买车,这些都是做哥哥要考虑的。父母不在,这是长兄责任。

在弟弟上完学有了工作之后,他的压力有所减轻。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成家,乡村振兴让他在压力中看到了机会。

他的目光盯上了县里兴起的老乡菇。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想着在家流转土地弄大棚养蘑菇。长期跑运输,颈椎肩膀总不舒服,他还是希望在土地上创业,做一名新农人。

他跟着别人干了两年,养了两年蘑菇。因为有文化,掌握了技术,自己流转土地,投资十几万盖起8个大棚。但,第一年因为经验不足“交了学费”,赔了!他意识到自己干和跟别人干完全是两码事儿。

他开始总结原因。吃饭时,端着碗常发呆。爱人用手捅捅他,“怎么了?”

“我,还要养蘑菇!”

“赔了,还不长记性?”

“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来!”

他在苦恼中寻找出路,找县里养蘑菇的技术专家请教。最终,意识到集体的力量,他加入县里专门养蘑菇的公司,解决了市场和销售,不再受制于市场。他只管生产,一心一意养菇、管理大棚……

“哥,蘑菇养时间长了,有感情,就像咱们对村庄的感情一样!”

春天的时候,他整饬好大棚,从公司买回菌棒,按照科学养蘑菇一板一眼地养蘑菇。看着,小蘑菇们一天天冒出来,可可爱爱,像婴儿一样!

凌晨4点多,斑鸠和杜鹃就此起彼伏开始歌唱。

蘑菇棚外满满的鸟鸣。声音传到胳膊肘地的山湾湾,被山拦了回来,蘑菇们兴奋得一夜没睡。潮湿和雨水天气,蘑菇们一个一个往外“顶”,蘑菇就得紧着下架。

他老早就来了。

观察大棚里蘑菇的颜色,根据颜色变化,调节里面的湿度。也会一行行走一遍,像“间苗”一样,为蘑菇们“间”一下,留下主要的,让它长成一级菇。

一个人忙不过来!

请来了村里的妇女们,一小时10元,摘得越多,挣得越多。土地流转后,家里没有什么事儿。她们能守着家门口挣钱。远处来的,中午不能回去。他买来米、面、油、肉和蔬菜,亲自下厨,中午大家在这吃一顿家常饭。

云云要去公司交货。他从冷库里往外搬蘑菇,我坐着他的车一起去他们公司交货。公司统一收购,有多少要多少,不用他为市场操心。

云云忙,在海拔几百米的蘑菇棚。他一个人担负多个“角色”:司机、搬运工、业务员、维修工、技术员,市场不用跑了。家里的一切由贤内助包了。他把所有精力放在了蘑菇上。

“自己会,可以少一个人工。毕竟刚刚开始!”

云云已经是党员了。做过村里信息员。村里的事情,他也在做,有需要就跑前跑后。流转的土地,经过盖大棚种植蘑菇,见到了收益,带动了村民致富和就业。

外地有建好的棚,直接交租金就行,省心还不操心。他想着自己村,建大棚需要人干活儿。在自己村,让自己村人把钱挣了。

“云云建了大棚,我守着家能挣零花钱。”

张改香,爱人有病,长期吃药,二女儿上大学。她早晨5点就来了,劳动让她们有了收益。张贵金,爱人邓三章不能出去打工,她在蘑菇棚上班,家里有了零花钱;陈玉金、张小燕,这些村里的家庭主妇,在做好家务后,到蘑菇棚上会儿班,有收入,两不耽误!

“歇着也是歇,摘摘蘑菇锻炼身体,还能有零花钱!”

“听说,县百货有了好看的衣服?”

“等这个月开了工资,咱们进一趟城,哪个时兴,咱买哪个?”

一边采蘑菇,一边说话,不觉得累,有时还能快活笑几声。

蘑菇们听着、感受着她们的快乐!有几个和云云妈年岁不相上下,如果云云妈活着,看着云云的蘑菇棚,该是多么自豪和幸福!

她们结伴而来,骑着电动车,像风一样疾驰在路上。到了蘑菇棚里一干几个小时。干完了,顺便到自己菜园里摘上菜,饭也不耽误。菜园里黄瓜已经结上,她们会摘下几根,用水管冲洗了,递给对方,身边蔓延起浓浓的黄瓜味。

这是小时候的味道,只有乡土才有。我似乎理解了云云,为什么回家建大棚养蘑菇,他是在感恩这片乡土。让和他妈妈生活过的姐妹们也能挣到一份工资。蘑菇熟的时候,他会掰下一些一等的蘑菇,送给村里一些上年岁的老人,他一个人忙里忙外,顾不上,就对年轻一点儿的人说,你们去蘑菇棚里采蘑菇吃吧。

黄昏,张改香的丈夫社平在熬草药。改香去蘑菇棚干活儿,他在熬药后准备做晚饭,等她采蘑菇回来就能吃上饭。

翻开县志,在牺牲烈士的一章里,有云云三爷爷的名字。牺牲在朝鲜战场。他是烈士的后代……我问他知道这回事儿吗?

他说知道。

在去大柳树村返回的路上,云云对我说了自己的设想:“哥,我想多再建几个蘑菇大棚,让更多的人来干活儿,不用出去打工,不出村就能挣到钱。再有了资金,包几道沟,种上樱桃……”

我听了,十分感动。这个用个人劳动,把自己弟弟养大的后生,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要在自己的家乡干一番事业,让自己的村庄真正成为金山银山!

远处,蓝蓝的天上,白云一朵一朵,像蘑菇在涌动,大的小的赶集一样奔向远方……

2025-07-26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76739.html 1 “云”在飞(报告文学)